四、虚实寒热失常
2025年09月26日
四、虚实寒热失常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提出了“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阳”指阳明胃腑,“阴”指太阴脾脏。胃主降浊,推送糟粕下行外出,病则腑气不通,浊气不降,糟粕不行,且阳明之病,易于化热燥结,故病则多从燥化、热化,易与邪结,临床以实证、热证多见,证见身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或痞满燥实等阳明腑证,以及不时卧、喘呼等。脾主运化、升清,病则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清阳不升,脾气易虚,且湿易伤脾,湿胜则脾阳受伤,故病多虚证、寒证,证见腹胀、腹痛、纳呆、便溏,以及倦怠乏力或畏寒肢冷等。“阳道实,阴道虚”对胃病多实,脾病多虚的病机趋向作了高度概括,后世据此总括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治疗胃病侧重泻实,脾病侧重补虚。
总之,脾与胃,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以维持饮食物消化和水谷精微吸收、输布的功能活动。如果脾胃运纳失调、升降失常、燥湿不济,也会相互影响,导致消化功能失常,产生各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