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邪犯胃
【临床表现】呕吐食物,吐出有力,突然发生,起病较急,常伴有恶寒发热;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脉濡缓。
【病因病机】风、寒、暑、湿、燥、火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水谷上逆,呕吐。
【治法】疏邪解表,和胃降逆。
【方药】藿香正气散。方中藿香、紫苏、白芷芳香化浊,疏邪解表;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化湿;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共奏疏邪解表,和胃降逆止呕之功。
【医案】
1.某
冷湿伤胃,肝木上侮,冲气欲呕,腹痛。
淡吴萸 厚朴 草蔻 藿香梗 木瓜 茯苓
2.吴
寒热邪气扰中,胃阳大伤,酸浊上涌吐出,脘痛如刺,无非阳衰,阴浊上僭,致胃气不得下行,高年下元衰惫,必得釜底暖蒸,中宫得以流通,拟用仲景附子泻心汤,通阳之中,原可泄热开导,煎药按法用之。
人参(一钱半) 熟附子(一钱半) 淡干姜(一钱) (三味另煎汁)川连(六分) 炒半夏(一钱半) 枳实(一钱) 茯苓(三钱)
后四味,用水一盏,滚水一杯,煎三十沸,和入前三味药汁,服。
3.孙
寒郁化热,营卫气窒,遂发疮痍,食入即吐,胃中热灼,当忌进腥油,先用加味温胆汤。(呕伤胃中邪热劫津)。
鲜竹茹(一钱半) 半夏(一钱半) 金石斛(三钱) 茯苓(一钱半) 广皮白(一钱半) 枳实(一钱) 姜汁(一匙,调)
4.毛(氏)
旧有胃痛脘痹呕吐之病,秋前举发,已得小安,近痛呕复来,身体熇热,宿病未罢,而暑热秽气上窍侵入,三焦混淆,恐内闭变现痉厥。(暑秽内结)。
川连 淡黄芩 半夏 姜汁 黑山栀 枳实汁
5.某
舌黄不渴饮,久嗽欲呕吐,前用金匮麦门冬汤养胃小效,自述背寒口吐清痰,暑湿客邪未尽,虚体,当辅正醒脾却暑。
人参 茯苓 广皮 半夏 姜汁
6.金(四三)
脉细小而弦,风木乘土,当春势张,食入不变,呕吐,得小便通少缓,治以通阳。
炮附子 人参 半夏 吴萸 淡姜 茯苓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7.万密斋治一儿
初生即吐。或欲用钱氏木瓜丸,曰:不可,小儿初生,胃气甚微,或有乳多过饱而吐者,当缓缓与之。或因浴时客寒犯胃而吐者,当用乳汁一杯,用姜葱同煎,少与服之。或因恶露泄水,停在腹中而吐者,宜以炙草煎汤而吐去之。奈何用木瓜丸,以铁粉、槟榔之重剂,犯其胃中初生中和之气耶?故常语人曰:钱氏小儿方,非先生亲笔,乃门人附会之说也。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