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脾胃阳虚

四、脾胃阳虚

【临床表现】进食梗阻不断加重,饮食不下,面色苍白,精神衰惫,形寒气短,面浮足肿,泛吐清涎,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脾胃失于温煦,脾胃阳虚,运化无力,痰瘀互结,阻于食管,形成噎膈。

【治法】温补脾胃,益气回阳。

【方药】补气运脾汤,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砂仁、陈皮、半夏和胃降逆。

噎膈至脾肾俱败阶段,一般宜先进温脾益气之剂,以救后天生化之源,待能稍进饮食与药物,再以暖脾温肾之方,汤丸并进,或两方交替服用。在此阶段,如因阳竭于上而水谷不入,阴竭于下而二便不通,称为关格,系开合之机已废,为阴阳离决的一种表现,当积极救治。

【医案】

1.又治江右太学方春和

年近五旬,多欲善怒,患噎三月,日进粉饮一钟,腐浆半钟,且吐其半,六脉细软。此虚寒之候也,用理中汤加人乳、姜汁、白蜜、半夏,一剂便减,十剂而日进糜粥,更以十全大补加竹沥、姜汁四十帖诸证皆愈。

(以上医案引自《古今医案按》)

2.左

食入哽阻,痰涎上涌,胃阳不运,噎膈重证,势难治也。

薤白头(三钱) 川雅连(四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白檀香(三钱) 淡干姜(六分) 广郁金(一钱五分) 竹茹(一钱) 上沉香(三分) 公丁香(三分,二味研末先调服)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

3.杜(六四)

老人积劳久虚,因渴饮冷,再伤胃阳,洞泄复加呕吐,不受汤饮食物,上不得入,下不得出,此为关格难治。

人参 半夏 川连 淡干姜

4.朱(五二)

未老形衰,纳谷最少,久有心下忽痛,略进汤饮不安,近来常吐清水,是胃阳日薄,噎膈须防,议用大半夏汤,补腑为宜(胃阳虚)。

人参 半夏 茯苓 白香粳米 姜汁 河水煎

5.白(五六)

少食颇安,过饱食不肯下,间有冷腻涎沫涌吐而出,此有年胃阳久馁,最多噎膈反胃之虑,饮以热酒,脘中似乎快爽,显然阳微欲结,所幸二便仍通,浊尚下泄,犹可望安。

熟半夏(姜水炒二两) 茯苓(二两) 生益智仁(一两) 丁香皮(五钱) 新会皮(一两) 淡干姜(一两) 

上药净末分量,用香淡豆豉一两洗净煎汁法丸,淡姜汤服三钱。

6.吕(六十)

劳倦饥饱,皆伤胃阳,年及花甲,最虑噎膈翻胃,此面饭酒肉重浊之物,与病不合。

半夏 姜汁 香豉 土瓜蒌皮 杏仁 橘红

7.尤

脉缓,右关弦,知饥恶食,食入即吐,肢浮,便溏溺少,不渴饮,此胃阳衰微,开合之机已废,老年噎膈反胃,乃大症也。

人参 茯苓 淡附子 淡干姜 炒粳米 姜汁

8.李

两关脉缓涩,食入气阻,吐涎稍通,前已吐过瘀浊胶黏,此皆久积劳倦,阳气不主旋运,为噎膈反胃之症,此病最多反复,必须身心安逸,方可却病,徒药无益耳。

半夏 姜汁 桃仁 韭白汁 香豉 瓜蒌皮 郁金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9.一人年逾六十

形色紫,平素过劳好饮,病膈,食至膈不下,则就化为浓痰吐出,食肉过宿吐出,尚不化也。初卧则气壅不安,稍久则定。医用五膈宽中散、下沉透膈汤,或用四物加寒凉之剂,或用二陈加耗散之剂,罔效。

汪诊之,脉皆浮洪弦虚,曰:此大虚证也。医见此脉,以为热症而用凉药,则愈助其阴而伤其阳,若以为痰为气,而用二陈香燥之剂,则益耗其气而伤其胃,是以病益甚也。况此病得之酒与劳,酒性酷烈,耗血耗气,莫此为甚,又加以劳伤其胃,且年逾六十,血气已衰,脉见浮洪弦虚,非吉兆也。宜以:

人参(三钱) 白术(一钱) 归身(一钱) 麦冬(一钱) 白芍(八分) 黄连(三分) 干姜(四分) 黄芩(五分) 陈皮(七分) 香附(六分) 

煎服五帖,脉敛而膈颇宽,饮食亦进矣。

(以上医案引自《名医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