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中寒冷

一、胃中寒冷

【临床表现】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舌苔白,脉迟缓。

【病因病机】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致寒气蕴蓄于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并可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使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生呃逆。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方药】丁香散。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高良姜、甘草温中散寒。

【医案】

1.某

舌白苔浓,胃阳未醒,厥逆,浊阴上干为呃,仍用通法。

人参 淡附子 丁香皮 淡干姜 茯苓

又 照方加姜汁、柿蒂。

又 人参 炒川椒 附子 茯苓 淡干姜 炒粳米

呃逆一症,古无是名,其在内经本谓之哕。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人以呃逆名之。观内经治哕之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然历考呃逆之症,其因不一,有胃中虚冷,阴凝阳滞而为呃者,当用仲景橘皮汤,生姜半夏汤。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2.一妇患时疫

饮水过多,心下坚痞,咳逆倚息,短气不卧,诸药无效。作停饮治之,进以五苓散一剂而安。(以上皆《大还》)。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3.人有忽然呃逆不止

为是寒气相感,谁知是气逆而寒入之也。然气之所以不顺,乃气之不足也。盖丹田之气足,则气守于下焦而气顺,丹田之气不足,则气奔于上焦而气逆矣。呃逆虽是小症,然治之不得法,往往有变成危症,而不可救,正徒散其寒而不补其气也。治法宜大补其丹田之气,而少佐之以祛寒之药。则气旺而可以接续,寒祛而足以升提,故不必止呃逆而呃逆遂自止也。方用定呃汤:

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丁香(五分) 陈皮(五分) 茯苓(五钱) 沉香末(一钱) 牛膝(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呃逆止矣。

(以上医案引自《辨证录》)

4.右

脘痛投温而止,恶心不纳,投以苦辛,致酸涎呃忒,胃阴不能转旋也。

代赭石 公丁香 橘皮 制半夏 云茯苓 香附 旋复花 上川朴 炙柿蒂 炒竹茹 蜜炙干姜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

5.包

呃逆呕沫,食后为剧,是肝胃病。据述阴疟愈后,夏秋浴池,兼啖生冷,遂致呕呃,不时寒懔。

夫肺主皮毛,水寒外袭,感病在经,胃主通纳,生冷伤阳,气随浊逆,怯寒乃肺卫虚,非在经客邪。仲景以呕涎沫为肝病,肝病必犯阳明胃腑。先用温通泄浊,吴茱萸汤加半夏、椒目,呕逆止。再用旋复代赭汤而呃平。

(以上医案引自《类证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