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便血
(一)胃肠湿热
【临床表现】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饮酒过多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或滋生湿热,热伤胃肠脉络。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地榆散以地榆、茜草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槐角丸以槐角、地榆凉血止血,黄芩清热燥湿,防风、枳壳、当归疏风理气活血。上述两方均能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但两方比较,地榆散清化湿热之力较强,而槐角丸则兼能理气活血,可根据临床需要酌情选用。
【医案】
1.东垣治一人
宿有阳明血证,因五月大热,吃杏,肠下血,唧远散漫如筛,腰沉沉然腹中不和,血色黑紫,病名湿毒肠癖,阳明少阳经血证也,以:
芍药(一钱五分) 升麻(一钱) 羌活(一钱) 黄芩(一钱) 生熟地黄(五分) 独活(五分) 牡丹皮(五分) 炙甘草(五分) 柴胡(五分) 防风(五分) 归身(三分) 葛根(三分) 桂(少许)
作二服。
震按:腰沉沉然,腹中不和,湿也,血色紫黑,湿兼热也,方中用风药以胜湿,不用凉药以清热者,欲其行春生升发之令,使血不下走,无取苦寒之降沉也,加桂少许,如风熏日暖不特血止,胃气亦旺矣。
(以上医案引自《古今医案按》)
2.吕东庄治孙子川
久患下血病症。夏末,忽滞下口渴,不思饮食,坐卧不宁,身体日夜发热,肛门下坠,周遭肿痛,遍身软弱,身子羸瘦,行走懒怠,始则腹内闷痛,继而体热脉洪数。曰:若论滞下,则诸症皆死候也。然今在下血之后,则未可尽责之滞下,当变法治之。先用白术、茯苓、山药、神曲、苡仁、陈皮、甘草等药强其中以统血。次用黄连、泽泻、黄芩、丹皮等药以解郁积之热。后用熟地、归、芍等以复其阴。次第进之乃痊。
3.薛立斋治一男子
素有温热,便血,以槐花散治之而愈。
4.一男子粪后下血
诸药久不愈,甚危。诊之,乃湿热,用黄连丸二服顿止,数服而痊。
5.立斋治张刑部德和
便血数年,舌下筋紫,午后唇下赤,胃肺脉洪。谓大肠之脉散舌下,大肠有热,故舌下筋紫又便血。胃脉环口绕承浆,唇下即承浆也。午后阴火旺,故承浆发赤。盖胃为本,肺为标,乃标本有热也,遂以防风通圣散为丸,治之而愈。后每睡忽惊跳而起,不自知其故,如是者年余,脑发一毒,痛,左尺脉数,此膀胱积热而然,以黄连消毒散数剂少愈。次以金银花、栝蒌、甘草节、当归服月余而平。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二)气虚不摄
【临床表现】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衰,血失统摄;或劳倦过度,体劳伤脾,脾气虚不能摄血。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可酌加槐花、地榆、白及、仙鹤草,以增强止血作用。
【医案】
1.曾治一童子
年十五,大便下血,数月不愈,所下者若烂炙,杂以油膜,医者诿谓不治。后愚诊视其脉,弦数无力。俾用生山药轧细作粥,调血余炭六七分服之,日二次,旬日痊愈。
(以上医案引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2.一男子
每怒必便血,或吐血,即服犀角地黄汤之类,薛立斋曰:当调理脾胃,彼不信,仍服之,日加倦怠,面色萎黄,又用四物、芩、连、丹皮之类,饮食少思,心烦热渴,吐血如涌,竟至不起,此证久服寒凉损胃,必致误人,其脾虚不能摄血,不用四君、芎、归、补中益气之类,吾未见其生者。
3.李士材治学宪黄贞父
患肠风,久用四物汤芩、连、槐花之属,屡发不止,面色颇黄,诊其脉,惟脾部浮而缓,此土虚而风湿交乘也,遂用苍术三钱,茯苓、人参、黄、升麻、柴胡、防风各一钱四剂而血止,改服十全大补汤调养而愈。
4.又治董宗伯公子龙山夫人
即宪副茅鹿门公女,年三十五,病便血,日二三下,腹不疼医治三年不效,孙诊之,左脉沉涩,右脉漏出关外,诊不应病,因血既久下,且用补中益气汤加阿胶、地榆、侧柏叶服八剂,血不下者半月,彼自喜病愈矣。偶因劳而血复下,又索煎药,孙曰:夫人之病,必有瘀血积于经隧,前因右脉漏关难凭,故以升提兼补兼涩,以探虚实耳,今得病情,法当下而除其根也。
龙山曰:三年间便血,虽一日二三下,而月汛之期不爽,每行且五日,何尚有瘀血停蓄耶。孙曰:此予因其日下月至,而知其必有瘀血停蓄也经云,不塞不流,不行不止,今之瘀,实由塞之行也,不可再涩,古人治痢,必先下之,亦此意也,即用桃仁承气汤加丹参、五灵脂、荷叶蒂,水煎夜服,五更下黑瘀血半桶,其日血竟不来,乃以理脾药养之,过五日,复用下剂,又下黑瘀如前者半,乃以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调理痊愈。
(以上医案引自《古今医案按》)
5.王(十八)
冲年形瘦,腹胀食减便溏,自上秋失血以来,日加孱弱,脉左坚右涩,虽阴虚起见,而中焦为急,此非小恙。(劳伤中气虚)。
人参 茯苓 炙草 白芍 广皮 浓朴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6.李士材治学宪黄贞父
下血甚多,面色萎黄,发热倦怠,盗汗遗精。诊之曰:脾虚不能统血,肾虚不能闭藏,法当以补中益气。五帖并而进之,十日汗止,二十日血止。再以六味间服,一月而安。
7.薛立斋治一妇人
下血不已,面色瘦黄,四肢长冷。此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送四神丸,数服而愈。
8.一妇人粪后下血
面色萎黄,耳鸣嗜卧,饮食不甘,服凉血药愈甚。诊之,右关脉浮而弱,以加味四君子汤加升麻、柴胡数剂脾气已醒,兼进黄连丸,数剂而愈。大凡下血,服凉血药不应,必因中虚,气不能摄血,非补中升阳之药不能应,切忌寒凉之剂。亦有伤湿热之食,成肠而下脓血者,宜苦寒之剂,以内疏之。脉弦绝涩者难治,滑大柔和者,易治也。
9.一男子粪后下血
久而不愈,中气不足,以补中益气汤数剂,更以黄连散数服血止。又服前汤,月余不再作。
10.马元仪治汪氏妇
患便血症,时适澡浴,忽下血不已,遂汗出躁烦,心悸恍惚,转侧不安。诊得两脉虚涩,虚为气虚,涩为阴伤。人身阳根于阴,阴近于阳,两相维倚者也。今阴血暴虚,阳无偶必致外越,阳越则阴愈无主,其能内固乎?当急固其气,气充则不治血而血自守矣。先以参附理中汤,继以归脾汤及大造丸,平补气血而安(《入理深谈》)。
11.朱孝廉明耻
面色青黄,初为感寒,过饮姜汤,患内热脱血,服芩、连寒剂即愈。后因劳复发,再服不纳,惟静养两旬方瘥。
近因惊复作,仍倦怠增剧。脉之,六部皆沉缓濡弱。曰:始受辛热,投以苦寒,宜乎即愈,但热气既消,而广肠血窍尚未敛,血故遇劳即发。夫劳则伤脾,脾伤则不能统血,致下陷循故窍而出,此因于劳,非由于热也。今屡发而元气愈虚,惟至静固中之剂庶可耳。以熟地为君,参、归、术为臣,丹皮、炙草、知母、茯苓、阿胶为佐,引用升、柴为丸与服,仍兼饮加减归脾汤,月余诸症如失。(虚寒积热之外,又有此一症,但既云至静固中之剂,则当归、丹皮似尚未合法)。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12.陈(左)
血生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善奕构思,思中有虑,既思且虑,脾土必伤,以致统摄无权,血液外溢,咯吐带红,以其为血之液也,所以血不鲜赤,心中有难以明言之状。此由少阴心经而来,未可以其势微也而忽之,拟补益心脾,导血归脾。
炙绵 奎党参 朱茯神 远志肉 野于术 炒枣仁 当归尾 广木香
此案血液之论,体会入微,突出前贤,虽使西人见之,亦当折服(文涵志)。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
(三)脾阳虚衰
【临床表现】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病因病机】过食生冷损伤脾胃,脾阳虚衰,血失统摄。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药】黄土汤。方中以灶心土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地黄、阿胶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坚阴,起反佐作用。
【医案】
1.罗谦甫治真定总管史侯男
年四十余,肢体本瘦弱,于至元辛巳,因秋收租,佃人致酒味酸,不欲饮,勉饮数杯,少时腹痛,次传泄泻无度,日十余行,越旬,便后见血红紫,肠鸣腹痛,医曰:诸见血者为热,用芍药柏皮丸治之,不愈,仍不欲食,食则呕酸,形体愈瘦面色青黄不泽,心下痞,恶冷物,口干,时有烦躁,不得安卧,罗诊之,脉弦细而微迟,手足稍冷,内经曰: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又云: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而血留之,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外行,无所禀,渗肠间,故便血也。
苍术(一钱) 升麻(一钱) 熟附子(一钱) 地榆(七分) 陈皮(五分) 浓朴(五分) 白术(五分) 干姜(五分) 白茯苓(五分) 干葛(五分) 甘草(三分) 益智仁(三分) 人参(三分) 当归(三分) 神曲(三分) 炒白芍药(三分)
上十六味作一服,加姜、枣煎,温服食前,名曰:平胃地榆汤,此药温中散寒,除湿和胃,数服,病减大半,仍灸中脘三七壮,乃胃募穴,引胃上升,滋荣百脉,次灸气海百余壮,生发元气,灸则强食羊肉,又以还少丹服之,则喜饮食,添肌肉,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壮,壮脾温胃,生发元气,此穴乃胃之合穴也,改服芳香之剂良愈。
2.嘉兴府尊王竺庐公祖办事勤敏
凡案牍书禀,靡不亲阅手裁,积劳而得便血证,初用天王补心丹及玉女煎、知柏地黄丸等方,屡愈屡发,至丙申三月渐剧,食减面黄形瘦,精神衰弱。无锡龚商年兄用补中益气汤,以醋炒升麻、归身而血止。半月后,偶食青菜腐汤血复下,龚谓寒湿伤脾,用苍术理中汤,遂愈。十月中,值府考阅卷过劳,血又大发,龚诊其脉,弦劲带数,腹胀不思食,易怒,进加味逍遥散,不应,改用桃花散、归脾汤,转加口干咳嗽,佐以阿胶、熟地,又溏泻肠鸣不食,困惫难支,值抚宪荐胡灏轩先生来,毅然曰归脾须合右归,重用人参则效,定方:
人参(五钱) 山药(三钱) 枸杞(四钱) 菟丝(四钱) 枣仁(四钱) 茯神(一钱半) 白芍(一钱半) 文蛤炒(一钱半) 炙草(七分) 炮姜(七分) 地榆炭(八分) 乌梅(二枚) 大枣(二枚)
一剂而血止,递加白术、熟地,再去地榆、文蛤,佐以附子而谷纳渐增,病遂痊愈,斯真得力于景岳者。
(以上医案引自《古今医案按》)
3.今阳虚气滞
不能导血归经,血因停蓄,蓄久则络损血溢,上为吐血,盈盏成盆,下为便血,色黑如墨。舌淡白,脉芤无力。所谓阳络损伤,则血上溢,阴络损伤,则血下溢是也。上下交损,宜治其中,理中汤加味。
炒潞党参(一钱五分) 生白术(一钱五分) 云苓(三钱) 清炙草(四分) 炮姜炭(八分) 陈广皮(一钱) 全当归(二钱) 丹参(二钱) 怀牛膝(二钱) 藕节炭(二枚)
【二诊】投两剂,上下之血均止,惟胃呆纳少,加砂仁(八分)、焦谷芽(四钱) 。
(以上医案引自《丁甘仁医案》)
4.韩地官之内
脾胃素弱,因饮食停滞,服克伐之剂,自汗身冷,气短喘急,腹痛便血。或用滋补剂皆不应,乃用人参、炮附子各五钱二剂稍应。却用六君子,每剂加炮附子三钱四剂渐安。又用前汤,每加附子一钱,数剂乃痊。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5.叶(右)
向有肠红,春末夏初,渐觉肿胀,日来肠红大发,血出稀淡,脘痞腹胀,难于饮食。脉形沉细,苔白质淡。肝为藏血之海,脾为统血之帅,今脾阳不能统摄,所以血溢下注,脾难旋运。恐肿胀日甚。
生于术(一钱) 炙黑草(三分) 砂仁(五分,后入)生熟谷芽(各二钱) 制茅术(一钱) 炮姜(五分) 大腹皮(二钱) 百草霜(一钱)
【二诊】用苍术理中,便血大减,而便泄腹痛,胸脘痞满气分攻撑,腹膨肤肿。脉沉细,苔淡白,脾稍统摄,而旋运无权,遂致肝木偏亢,气湿不能分化。前法再参以分化。
茅术(一钱五分) 木香(五分) 陈皮(一钱) 川朴(四分) 白芍(一钱五分,吴萸二分同炒) 连皮苓(四钱) 炮姜(五分) 炙草(三分) 砂仁(五分) 大腹皮(一钱五分)
【三诊】便血已止而脘腹仍然胀满,大便泄泻,小溲不畅。脾虚不能旋运,气湿不行,升降失司。再运土利湿。
大腹皮(二钱) 连皮苓(四钱) 猪苓(一钱五分) 生熟米仁(各二钱) 上广皮(一钱) 广木香(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炙鸡内金(一钱五分) 制香附(二钱) 生姜衣(三分)
【四诊】运土利湿,便血未来,而脘腹满胀,仍然不减,小溲不利,大便泄泻,两足厥逆。脉形沉细。肢体虚浮。阳气不能敷布,以致水湿之气,泛溢肌肤。再宣布五阳,以望转机。
熟附片(五分) 淡吴萸(五分) 泽泻(二钱) 薄官桂(六分,后入)炙内金(二钱) 公丁香(三分) 白茯苓(四钱) 猪苓(二钱) 台白术(二钱)
【五诊】胀由于气,肿由于湿,宣布五阳,肿胀稍定,仍然不退,咳嗽气逆。肺主一身气化。再疏肺下气,参以理湿。
砂仁(五分) 甜葶苈(六分) 大腹皮(二钱) 花槟榔(一钱) 青陈皮(各一钱) 木香(五分) 炒苏子(三钱) 制香附(二钱) 连皮苓(二钱) 炙内金(一钱五分) 姜衣(三分)
6.钱(左)
屡次失血,血止之后,神色淡白,动辄气逆带咳,大便溏行,脉形沉细。夫脾为统血之脏,以阳为运,脾阳不振,则统摄无权,血遂得而妄行矣。病久不复为损,损久不复为劳,恐涉不复之虞耳。
生地炭(四钱) 牛膝炭(三钱) 炮姜炭(二分) 茜草炭(一钱) 浓杜仲(三钱) 炒于术(一钱五分) 茯苓神(各二钱) 橘白(一钱,盐水炒)
7.俞(左)
失血之后,火升内热,而脐下自觉有形坚满,脉数细沉,足膝欠暖。此由气虚而脾不统摄,阳气不能转旋于下,则虚火尽越于上。将入损途。
炮姜(四分) 当归灰(二钱) 牛膝炭(三钱) 侧柏炭(三钱) 茜草炭(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炙黑草(六分) 单桃仁(一钱五分,打) 丹皮炭(二钱)
又 药进之后,胃纳稍增,然脐下仍然坚满,食入脘痞。脾阳不司旋转。再从前方出入。
生地炭 炮姜炭 茜草炭 牛膝炭 当归炭 炙黑草 单桃仁 侧柏炭
又 腹偏左较舒,然结块未化。脉形濡细。太阴无旋运之权。效方出入主治。
生地炭(四钱) 炮姜炭(五分) 茜草炭(一钱五分) 南楂炭(三钱) 当归炭(二钱) 炙黑草(三分) 茯苓神(各二钱) 生熟谷芽(各二钱)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