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脾胃虚弱

五、脾胃虚弱

【临床表现】饮食稍有不慎,或稍有劳倦,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病因病机】胃虚不能受盛水谷,无力和降,水谷上逆,呕吐;劳倦过度,脾虚不能运化水谷,脾胃阳虚,失于温化,痰饮内停,上犯于胃,胃失和降,呕吐。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砂仁、木香理气和中,陈皮、半夏和胃降逆。

【医案】

1.王(二四)

早上水饮米粥,至晚吐出不化,知浊阴酉戌升逆,瘕形痛而渐大,丸药吐出不化,胃阳乏极矣,两进平肝理气不效,法当辛热开浊。

吴萸 熟附子 良姜 川楝子 茯苓 草果

2.宋(三四)

阳微不运,水谷悍气聚湿,致食入即呕,周身牵掣不和,乃阳明之脉,不用事也,久延恐致肿胀,苓姜术桂汤加厚朴椒目。

3.王

诊脉右濡左弦,舌白不饥,瘀血上吐下泻,胃阳大伤,药饵下咽则涌,前医用大半夏汤不应,询知所吐皆系酸水痰沫,议以理阳方法。

人参 茯苓 川椒 干姜

4.潘(十八)

食后吐出水液,及不化米粒,二便自通,并不渴饮,五年不愈,宜理胃阳,用仲景法。

熟附子 半夏 姜汁 白粳米

5.范

脉虚无神,闻谷干呕,汗出振寒,此胃阳大虚,不必因寒热而攻邪。

人参 茯苓 炒半夏 姜汁 乌梅 陈皮

6.黄(氏)

灵枢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变,是崩淋泄泻,皆脾胃欲败之现症,今汤水下咽,少顷倾囊涌出,岂非胃阳无有,失司纳物乎,奈何业医者,中怀疑惑,但图疲药,待其自安,怕遭毁谤耳,此症一投柔药,浊升填塞,必致胀满,仲景于阳明满实,致慎攻下者,恐以太阴之胀误治耳,今舌微红微渴,皆是津液不肯升扬,脾弱不主散精四布,世岂有面色如白纸,尚不以阳气为首重也耶。

人参 熟于术 炙甘草 炮姜 茯神 南枣

7.张

呕吐胀闷,虚中气滞。

人参 茯苓 砂仁

8.某(氏)

脉微肢冷,呕吐清水,食不下化,带下,脊髀酸软,阳气素虚,产后奇脉不固,急扶其阳,用附子理中汤。

附子 人参 生白术 炮姜 炙草

又 暖胃阳以劫水湿,带下自缓,照前方加胡芦巴。

又 脉象稍和,已得理中之效,议用养营法。养营去远志黄芪、五味,即作丸方。

9.蔡(妪)

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夫肌肉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为多湿多痰,肌疏汗淋,唇舌俱白,干呕胸痞,烦渴引饮。由乎脾胃之阳伤触,邪得僭踞于中,留蓄不解,正衰邪炽,试以脉之短涩无神主义之,阳衰邪伏显然,况寒凉不能攻热,清邪便是伤及胃阳之药。今杳不纳谷,大便渐稀,若不急和胃气,无成法可遵,所谓肥人之病,虑虚其阳,参拟一方,仍候明眼采择。(胃阳虚邪伏不食)。

人参 半夏 生于术 枳实 茯苓 生姜

10.吴(三六)

壮年形伟,脉小濡,恶闻秽气,食入呕哕,缘阳气微弱,浊阴类聚,口鼻受污浊异气,先入募原,募原是胃络分布,上逆而为呕吐,此病理标者,用芳香辟秽,扶正气治本,以温上通阳。(阳虚吸受秽浊气)。

藿香 草果 公丁香 茯苓 厚朴 砂仁壳 广皮 荜茇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11.虞恒德治一妇

年将三十,产后因食伤,致胃虚不纳谷,四十余日矣,闻谷气则恶心而呕,闻药气亦呕,求治。虞曰:药不能入口,又将何法以治之乎?恳求不已,遂用: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 甘草(二分) 陈皮(五分) 檀香(五分) 砂仁(五分) 炒神曲(一钱) 十年以上陈仓米(一合)

顺流水二大盏,煎沸,泡伏龙肝,研细,搅浑,放澄清,取一盏,加姜、枣同煎,煎药至七分,稍冷服。(看他用药轻重之法)。此药遂纳而不吐,别以陈仓米煎汤,时时咽之,日进前药,二三服,渐能吃粥而安。后以此法,治十数人悉验。

12.汪石山治一人

年三十,形瘦淡紫,才觉气壅,腹痛背胀,则吐,腹中气块翻动,嘈杂数日,乃吐黑水一盥盆,而作酸气,吐后嗳气,饮食不进,过一二日方食,大便二三日不通,小便一日一次,常时难向右卧,(此症不同于弱症)。午后怕食,食则反饱,胀痛,行立坐卧不安,日轻夜重。

二年后,汪诊之,脉皆浮弦细弱,曰:此脾虚也,脾失健运,故气郁而胀痛,吐黑水者,盖因土虚不能制水,故膀胱之邪,乘虚而侮其脾土。经曰:以不胜侮其所胜是也。酸者,木之所司,脾土既虚,水挟木势而凌之焉。医作痰治,而用二陈刚剂,则脾血愈虚。又作血治,而用四物柔剂,则是以滞益滞。又作热治,而用黄连解毒,则过于苦寒。又作气治,而用丁、沉、藿香,则过于香燥。俱不中病。(辩驳精切详明)遂以:

人参(三钱) 黄芪(一钱半) 归身(一钱) 香附(七分) 陈皮(七分) 神曲(七分) 黄芩(五分) 甘草(五分) 吴萸(三分) 

煎服,旬余,又犯油腻,病作如前而尤重,仍以前方加减,或汤,或丸散,服至半年而愈。

13.一妇人

吞酸嗳腐,呕吐痰涎,面色纯白,或用二陈、黄连、枳实之类,加发热作渴,肚腹胀满。薛曰:此脾胃虚损,末传寒中。不信,乃作火治,肢体肿胀如蛊。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胃气渐醒,饮食渐进,虚火归经,又以补中益气,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兼服,痊愈。

(以上医案引自《名医类案》)

14.左

中阳不足,阳气不旋,呕吐复作,再辛温以助阳气,而运浊邪。

制半夏(三钱) 橘皮(一钱) 鲜生姜(二钱打)川桂枝(四分) 淡吴萸(四分) 茯苓(四钱) 炒于术(一钱五分) 炒枳实(一钱) 竹茹(一钱五分) 伏龙肝(八钱,煎汤代水)

【二诊】攻下之后,中阳不复,痰水渐次复聚。间数日仍作呕吐。只宜缓以图之。

于术炭(二钱) 茯苓(五钱) 竹茹(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淡吴萸(四分) 猪苓(二钱) 盐煨姜(二钱) 来复丹(一钱,药汤送下)

15.李(左)

经云:心为汗,肺为涕,脾为涎,肝为泪,肾为唾,是为五液。今起居如常,而时吐涎沫,胃纳不旺。显属脾胃两虚,不能约束津液,以丸药缓调。

炙绵(三两) 炙黑草(五钱) 缩砂仁(四钱) 煨益智(七钱) 广陈皮(七钱) 奎党参(四两) 浓杜仲(三两) 炒于术(二两) 炒山药(三两) 炒杞子(三两) 制半夏(一两五钱) 炒淡姜渣(四钱) 炒范志曲(一两) 广藿梗(一两五钱) 泽泻(一两五钱) 白茯苓(三两) 焦麦芽(二两) 炒扁豆(二两) 炒萸肉(一两五钱) 

上药研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三钱。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