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胃气失和

二、胃气失和

【临床表现】不寐,脘腹胀满,胸闷嗳气,嗳腐吞酸,或见恶心呕吐,大便不爽,舌苔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宿食停滞,壅遏于中;或湿痰中阻,气机不畅,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

【治法】和胃化滞,宁心安神。

【方药】保和丸。方中山楂、神曲助消化,消食滞;半夏、陈皮、茯苓降逆和胃;莱菔子消食导滞;连翘散食滞所致的郁热。

【医案】

1.赵(氏)

呕吐眩晕,肝胃两经受病,阳气不交于阴,阳跷穴空,寤不肯寐。灵枢方半夏秫米汤主之。

又 接用人参温胆汤。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2.李左

不寐已久,时轻时剧,苔薄腻,脉弦小,心体亏,心阳亢,不能下交于肾,湿痰中阻,胃因不和,胃不和故卧不安也。拟和胃化痰,交通心肾。

生白芍(二钱) 朱茯神(三钱) 上川连(一分) 炒枣仁(三钱) 法半夏(二钱) 远志肉(一钱) 上肉桂(一分) 柏子霜(二钱) 北秫米(包,三钱) 炙甘草(八分) 

(以上医案引自《丁甘仁医案》)

3.梅(三六)

昨进凉解方,身热已止,口渴亦减,是邪解之象,但呕吐妨食,寤而少寐,余邪未清于胃腑,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拟温胆汤。

鲜竹茹(一钱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枳实(二钱) 橘红(一钱) 姜汁(冲入,一钱) 川石斛(三钱) 

(以上医案引自《也是山人医案》)

4.安昌徐

湿热较减,胃纳略增,脉右弦濡,左虚细,夜寐少安,大便艰涩。宜和胃安神为妥。(六月六号乙巳二十日)

仙半夏(钱半) 炒川连(六分) 柏子仁(三钱) 夜交藤(三钱) 新会皮(钱半) 炒枣仁(三钱) 炒远志(八分) 通草(钱半) 茯神(四钱,辰砂拌) 丹参(三钱) 谷芽(四钱) 

五帖。

介按:湿热方退,肾液已耗,未能上注于心,是以夜寐不安,胃津未复,是以大便艰涩,故治以和胃安神,补心滋肾,略佐渗湿,俾胃气得和,则卧寐自安。

5.陆养愚治沈翰撰虹台

年近五旬,体肥善酒而耽浓味,常露卧,秋末冬初,忽酒后烦躁不得寐。或以安神养血不效,惟服清痰清火稍应。后每易一方,间瘥数日,即复如故。惟大醉后,得吐始熟寐一二时。然日间则倦不能起,且饮食无味。延至仲夏,偶烦躁身痒,以热汤澡浴,是夜睡至天明。由是临卧必浴,即不能长睡,而或一二更安寝。若间日浴,即不寐。至立秋,浴亦不应,八月间竟全不睡矣。

诊之,六脉沉涩,两寸尤甚。自言平日天气稍暖,即畏热多汗。自病后,但烦闭而不畏热,暑月竟无汗。因思《内经》每有论无方,独不寐一条,兼有其方。何今人不知用,及用亦无效也。经言不寐之因,则曰: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则阴虚,故目不瞑。又曰: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又曰:胃不和,则卧不得安。言治疗之法,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又曰: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其方以千里水扬之万遍,炊以苇薪,用秫米、半夏煎饮。其汗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澡浴则睡,是外之经络胥通也。因用子和法,以独圣散,三日约通其涎饮盆许。是夜身虽困倦,然已得睡。禁其浓味酒醴,惟进稀粥。五日后,令密室中置沸汤数锅,使热气熏蒸,中设一桶,探汤澡浴之,拭干就寝。用:

麻黄(一两) 苏叶(一两) 干葛(一两) 防风(一两) 威灵仙(一两) 半夏(一两) 

照《内经》煎法,热服后覆之,汗微微而来,是夜睡始沉。又将息二日,再以此法大汗之,自此睡卧如常,身体轻快,精神清爽,六脉皆起且流利,而病去矣。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6.沈(右)

便泄稍减,土中之木稍泄,而肝木究未疏和,左脉沉弦,腹仍痛。木旺则胃土失降,胸脘窒闷,入夜不寐,所谓胃不和则寐不安也。

杭白芍(二钱)  防风(一钱,煎汁炒) 制香附 炒透半夏曲 炒枳壳 木瓜皮 广木香 广皮 白蒺藜 辰茯神

7.经莲山太守

体丰于外,气瘠于内,气弱则脾土少运,生湿生痰。痰生于脾,贮于胃,胃为中枢,升降阴阳,于此交通。心火俯宅坎中,肾水上注离内,此坎离之既济也。水火不济,不能成寐,人尽知之。不知水火之不济,非水火之不欲济也,有阻我水火相交之道者,中枢是也。肝木左升,胆木右降,两相配合。今中虚挟痰,则胃土少降,胆木不能飞渡中枢而从下行,于是肝木升多,胆木降少,肝升太过矣。太过而不生风、不鼓动阳气也得乎。胆木升浮,上为耳聋等症。病绪虽繁,不越气虚挟痰也。脉左弱缓大,右关带滑。问与切亦属相符。治法当务其要,不寐是也。

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古圣于不寐之病,不曰心肾,独曰胃不和,岂无意哉。中枢之论,非臆说也。明者当能察之。

台参须 炒枳实 甜广皮 牡蛎 晚蚕砂 茯苓神 炒竹茹 炒枣仁 龙齿 白蒺藜 上濂珠(三分) 西血珀(二分) 川贝母(一钱五分) 

上味研末蜜水调服。

8.黄(左)

头目昏蒙,恶心胃钝。连宵不寐阳升不平,胃土失和。治以和胃熄肝。

制半夏(一钱五分) 上广皮(一钱) 炒秫米(二钱包) 茯苓神(各二钱) 炒竹茹(一钱) 龙齿(三钱) 白蒺藜(三钱) 炒枣仁(二钱) 夜交藤(四钱)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