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胃阴不足

六、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呕吐反复发作,但呕吐量不多,或仅吐唾涎沫,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因病机】久呕不愈或热病伤阴,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不得润降,气逆于上,呕吐。

【治法】滋养胃阴,和胃降逆。

【方药】麦门冬汤。方中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胃阴,半夏降逆止呕,大枣补脾和胃生津。

【医案】

1.吴

两番探吐,脘痛立止,气固宣畅,胃津未能无损,风木来乘,外冷里热,诊脉右大,并不搏指,当少少进谷以养胃,多噫多下泄气,调和中焦为宜。

炒竹茹 半夏 川斛 橘红 黑山栀 香豉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2.万密斋治教谕熊文村子

二岁病呕吐,更数医不效,食故入口即吐出。万视之曰:病可治也。问用何方?曰:理中汤。曰:服多剂矣,不效奈何?曰:如在《内经》乃阴盛格阳之病,寒因热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则效矣。乃作一剂,取猪胆汁、童便各半,和药炒干,煎而服之,(即仲景白通汤入人尿、猪胆汁之法)。吐立止。后称渴,以汤饮之,复作吐。万曰:凡呕家多渴者,胃脘之津液干也,当得一二时吐止,胃气回,津液生,渴自止矣。令将前药渣再煎服之,仍禁其饮食,半日而安。

熊问同是理中汤,前用之不效,今用之而效,何也?曰:公子胃寒而吐,当以热药治之。乃寒盛于中,投之热剂,两情不得,故不效也。今以理中为治寒之主,用猪胆汁之苦寒,小便之咸寒为佐,以从其格拒之寒,药下于咽,而寒相得入于胃,阴体渐弱,阳性乃发。其始则同,其终则异,故曰: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也。此轩岐之秘旨,启元子之奥义,张长沙之良法也。后王民肃子,半载呕吐不纳乳,昏睡仰卧而努其身,有作慢风之候,亦以理中末三分,用水一杯,煎至半杯,入胆汁、童便各一匙搅匀,徐徐灌之而瘥。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3.缪(左)

呕吐时作时止。舌苔薄白,并不浓腻。大便数日方行。脾得阳始运,胃得阴乃和,高年液亏胃阴不足,所以宜通宜降者,转滞而转逆矣。

人参须(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炒香甜杏仁(三钱) 白檀香(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白蒺藜(三钱) 竹二青(盐水炒五分) 白蜜(二钱) 

4.某

口吐涎沫,胃气虚不能约束津液也。吐沫而仍口渴,胃阴虚而求救于水也。舌萎苔黄,胃气不治而虚浊反行攒聚也。气阴益亏,又复夹浊,用药顾此失彼,且恐动辄得咎,惟仲景大半夏汤取人参以补胃气,白蜜以和胃阴,半夏以通胃阳,试进之以觇动静。

人参(一钱) 白蜜(五钱) 半夏(三钱) 

5.廉(左)

呕吐数日,至昨忽然偏右胀满,上则中脘,下则少腹,尽行板硬,一时之间,气从上逆。幸未几即平。然食入仍呕,并吐出蛔虫,口渴频饮。舌苔糙白,脉象虚弦。肝木横逆之余,胃土有升无降,阳明之液暗亏。恐呃忒致厥。

川连(五分) 炒乌梅(五分) 炒川椒(二分) 金石斛(五钱) 金铃子(一钱五分) 吴萸(二分) 杭白芍(二钱酒炒) 制半夏(三钱) 白蒺藜(三钱) 红石榴子(百粒)枇杷叶(二片去毛)鲜竹茹(盐水炒一钱)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