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虚证
(一)脾气虚证
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耗伤脾气所致。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㿠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脾气虚弱,运化无能,故纳少;水谷内停则腹胀,食入则脾气益困,故腹胀尤甚;水湿不化,流往肠中,则大便溏薄。脾气不足,久延不愈,可致营血亏虚,而成气血两虚之证,则形体逐渐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是脾气虚弱之征。
(二)脾阳虚证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运失健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虚衰、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阳虚无以温煦,所以畏寒而四肢不温。水湿不化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较脾气虚更为清稀,甚则完谷不化。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则全身浮肿;妇女带脉不固,水湿下渗,可见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虚湿盛之征。
(三)中气下陷证
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所致。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尤甚,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伴见气少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内脏下垂为辨证要点。脾气上升,能升发清阳和升举内脏,气虚升举无力,内脏无托,故脘腹重坠作胀,食入气陷更甚,脘腹更觉不舒。由于中气下陷,故时有便意,肛门坠重,或下利不止,肛门外脱;脾气升举无力,可见子宫下垂;脾主散精,脾虚气陷致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反下流膀胱,故小便浑浊如米泔;中气不足,全身功能减退,所以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皆为脾气虚弱的表现。
(四)脾不统血证
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脾虚,或劳倦伤脾等引起。
【临床表现】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常伴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共见为辨证要点。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则血溢脉外。溢于肠胃,则为便血;渗于膀胱,则见尿血;血渗毛孔而出,则为肌衄;由齿龈而出,则为齿衄;脾虚统血无权,冲任不固,则妇女月经过多,甚或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皆为脾气虚弱的表现。
(五)脾虚动风证
脾气虚衰,不能升精,经络失养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手足蠕动、瘛疭或抽搐无力,面白,舌淡,脉弱。
【证候分析】吐泻或久病后,脾气虚衰,营气不足,失其濡养手足蠕动、瘛疭或抽搐无力。脾不升清,腹胀便溏,神疲乏力,面白,舌淡,脉弱脾气虚象。
(六)脾阴虚证
体虚病后,阴液亏虚,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大便不调或干结涩滞,体瘦倦怠,津乏唇干,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脾不生津,阴液亏虚,故大便不调或干结涩滞,体瘦倦怠,津乏唇干;阴虚生内热,故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七)脾虚血亏证
脾气虚弱,生血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肢体倦怠,疲乏无力,面色无华,头晕目眩,食少,腹胀,便溏;妇女经闭、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舌淡,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脾气虚,营血不足,故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妇女经闭、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四肢失其濡养肢体倦怠,疲乏无力,脾不升清,则食少,腹胀,便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