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痰饮内停

三、痰饮内停

【临床表现】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或呕而肠鸣,苔白腻,脉滑。

【病因病机】湿邪伤脾,水谷失于温化,痰饮内停,上犯于胃,胃失和降,呕吐。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方中生姜、半夏和胃降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温脾化饮。尚可加吴茱萸、陈皮温脾燥湿以化饮。

【医案】

1.某

脉弦虚,食已漾漾欲吐,咽阻,中痞有痰。

人参 吴萸 茯苓 半夏 广皮 姜汁

2.唐(氏)

动气肝逆,痰性凝寒滞胃,卒然大痛呕涎,乃逆滞上攻也,治肝厥以通例。

炒黑川椒 乌梅肉 生干姜 川桂枝木 人参 白芍

3.江

脉弦迟,汤水不下膈,呕吐涎沫,此阳结,饮邪阻气,议以辛热通阳,反佐苦寒利膈,用泻心法。人参、附子、干姜,先煎一杯,入姜汁四分。川连、黄芩、半夏、枳实,滚水煎,和入前药服。

4.褚(二二)

清涎上涌,食物吐出,乃饥饱伤及胃中之阳,禁鲜荤冷滑,经年可安。(胃阳虚浊阴上逆)。

半夏 厚朴 生益智 姜汁 生白术 茯苓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5.江篁南治一妇人

患呕吐,粒米不入者六日矣。兼头眩,胸膈如束而不纾,诊其脉,沉弦而快且无力,(王中阳治吐痰呕症,用滚痰丸,因脉长。此脉无力作虚而协痰,症不同,脉亦不同。)此属中气虚挟痰郁耳。以:

人参(三钱) 陈皮、川归(各一钱,加乌药炒) 人乳 竹沥 姜汁

一服膈纾,如解其束,二服吐止能食,十剂而安。

(以上医案引自《名医类案》)

6.薛立斋见一人呕吐痰涎

发热作渴,胸膈痞满,或用清气化痰降火,前证益甚,痰涎自出。薛曰:呕吐痰涎,胃气虚寒也,发热作渴,胃不生津也,胸膈痞满,脾气虚弱也,须用参、归、术之类,温补脾胃,生发阳气,诸病自退,不信,仍服前药,虚证悉至,复请治。

薛曰:饮食不入,呃逆不绝,泄泻腹痛,手足逆冷,是谓五虚,烦热作渴,虚阳发于外也,脉洪大,脉欲绝也,死期迫矣,或曰:若然,殒于日乎,殒于夜乎。薛曰:脉洪大,当殒于昼,果然。

7.王中阳治一宦家妇人

忽患心腹冷痛,遂呕吐,去尽宿汁不已,而又吐清涎,如鸡子清之状,一呕一二升许,少顷再呕,百药不纳,咽唾亦不能顺下,已经三日,但聪明不昧,吩咐家事以待就木。

王诊其脉,六部弦细而长,令服滚痰丸三十丸,并不转逆,须臾坐寐,移时索粥食之,次日再进三十丸,兼服局方茯苓半夏汤,再服钱氏白术散,饮食如旧。

(以上医案引自《古今医案按》)

8.蒋(三四)

腑气热不解,清气渐退,蒸为痰,脘隔痰与气阻,为痞闷,不饥,食即吐,是胃不下降,亦由热邪深入于胃,拟温胆汤佐以苦味,制其冲逆。

鲜竹茹 橘红 郁金 枳实 制半夏 杏仁 南花粉 川连

(以上医案引自《也是山人医案》)

9.陶(左)

胃有停饮,不时呕吐。水为阴类,非阳气旋运,不能消化。拟半夏茯苓汤、苓桂术甘汤两方出入。

制半夏(三钱) 上广皮(一钱) 川桂枝(四分) 公丁香(三分) 广藿香(三钱) 淡干姜(四分) 白蔻仁(七分后入)白茯苓(五钱) 

10.左

中脘作痛,甚则呕吐,脉象沉弦。此水饮停聚胃府,当缓以攻之。二陈去甘草加制香附、延胡索、白蒺藜、高良姜、瓦楞子(醋炒)、红芽大戟(八分)、白蔻仁(一钱三分)、公丁香(一钱)、黑白丑(各一钱,五味研末为丸)。

11.右

体丰多湿,湿盛生痰,痰阻胃府,中州窒痹。呕吐痰涎。宜苦辛通降。

川雅连(姜汁炒三分) 制半夏(三钱) 淡干姜(六分) 云茯苓(五钱) 广陈皮(一钱) 薤白头(三钱) 炒枳实(一钱) 竹二青(一钱生姜汁炒) 上湘军(四分) 公丁香(三分) 黑白丑(各二分) 白蔻仁(四分五味研末分二次服)

【二诊】呕吐不止,中脘板滞。脉象沉弦。还是痰阻胃府,不能通降。再拟苦辛开降,参以芳香化浊。

川朴(一钱) 川雅连(四分) 炒竹茹(一钱) 白蔻仁(七分) 茯苓(五钱) 橘皮(一钱) 制半夏(三钱) 淡干姜(五分) 生姜汁(一匙)太乙丹(三分磨冲)

12.左

胃有停痰,胃阳不展,至暮辄作呕吐,脉象沉弦。恐延反胃之证。

制半夏 淡吴萸 白蔻仁 云茯苓 猪苓 广陈皮 鲜生姜(二钱打)太乙丹(三分磨冲)伏龙肝(煎代水)

13.姚(右)

头痛眩晕,甚则呕吐涎水,腰胁酸楚,脉濡左滑。此肝阳挟痰上冲胃土也。

制半夏 天麻 甘菊 白蒺藜 丹皮 钩钩 广皮 炒枣仁 茯苓神 石决明 水炒竹茹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