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瘀血内结

三、瘀血内结

【临床表现】进食梗阻,胸膈疼痛,食不得下,甚则滴水难进,食入即吐;面色暗黑,肌肤枯燥,形体消瘦,大便坚如羊屎,或吐下物如赤豆汁,或便血,舌质紫暗,或舌红少津,脉细涩。

【病因病机】气结气郁则津行不畅,瘀血内停,已结之气,与后生之痰、瘀交阻于食管、贲门,使食管不畅,久则使食管、贲门狭窄,而成噎膈。

【治法】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方药】通幽汤。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破结行血用以为君药;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润燥;槟榔下行而破气滞,升麻升清而降浊阴,一升一降,其气乃通,噎膈得开。

【医案】

1.一人

不能顿食,喜频食。一日忽咽膈壅寒,大便燥结,脉涩,似真藏脉,喜其形瘦而色紫黑,病见乎冬,却有生意。以四物汤加白术、陈皮,浓煎,入桃仁十二粒研,再沸饮之,更多食诸般血,以助药力,二十帖而知,至五十帖而便润,七十帖而食进,百帖而愈。

2.一妇年近五十

身材略小,勤于女工,得膈噎症半年矣,饮食绝不进,而大便结燥不行者十数日,小腹隐隐然疼痛,六脉皆沉伏,以生桃仁七个,令细嚼,杵生韭汁一盏送下。(作血瘀治)。片时许,病者云:胸中略见宽舒,以:

四物六钱 栝蒌仁一钱 桃仁泥半钱 酒蒸大黄一钱 酒红花一分

煎成正药一盏,取新温羊乳汁一盏。合而服之,半日后,下宿粪若干。明日腹中痛止,渐可进稀粥而少安,后以四物,出入加减,合羊乳汁,服五六十帖而安。

3.一人食必屈曲下膈

梗涩微痛,脉右甚涩而关沉,右却和,此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郁而为痰,必食物所致。询其去腊日,剁酒三盏。遂以生韭汁半盏,冷饮细呷之,尽二斤而愈。以上三人,皆滞血致病,而脉涩应之,乃噎膈之渐也。

(以上医案引自《名医类案》)

4.张路玉治朱彦真酒膈

不食,惟日饮热酒一二觥,少顷即作酸呕出,膈间大痛,治久不效,良由平昔好饮热酒,死血留胃口之候,授以人参散,参一两煎成,加麝香五厘,冰片三厘,三剂便能进食,盖麝片善散胃口之痰与瘀血耳,十剂后,改服柏子仁汤而愈。

(以上医案引自《古今医案按》)

5.宋(左)

呕血之后,食入哽阻,瘀滞胃口,恐成噎膈。

延胡索(一钱五分,酒炒) 五灵脂(三钱) 制香附(二钱研) 单桃仁(三钱) 炒枳壳(八分) 瓦楞子(五钱) 炒苏子(三钱研) 炒竹茹(一钱五分) 降香(一钱五分,劈)上湘军(一钱五分,好酒浸透炙枯后入)

6.沈(左)

中脘作痛,食入哽阻,去冬曾解坚黑大便。良由瘀滞胃口。势成噎膈。

延胡索(一钱五分酒炒) 薤白头(三钱) 乌药(一钱五分) 荆三棱(一钱) 瓦楞子(五钱打) 单桃仁(三钱打) 蓬术(一钱) 黑白丑(各七分) 旋复花(二钱包) 五灵脂(三钱) 

7.殷(左)

食入之后,气辄上冲,遂即呕吐痰水。询知前曾呕吐紫黑,便有血水,痰或青色,乃自下焦肝肾而来,胃之下口,痰瘀阻之,防膈。

制半夏 川连 单桃仁 台乌药 当归须 土炒赤芍 干姜 川桂枝 酒炒延胡索

【二诊】薤白头 橘皮 制半夏 旋复花 茯苓 延胡索 枳实 代赭石 台乌药扁鹊玉壶丸(一钱二分,先服)

【三诊】膈食不下,中脘有形,数日以来,呕吐紫黑瘀血,大便亦解黑物,前云瘀血阻塞胃口,于斯可信。无如瘀虽呕出,而中脘偏左,按之仍硬,足见结滞之瘀,犹然内踞,是血膈大证也。治之之法,若瘀一日不去,则膈一日不愈,兹以化瘀为主,以觇动静。

山甲片(一钱,干漆涂炙令烟尽)五灵脂(三钱,酒炒) 瓦楞子(四钱) 延胡索(二钱) 山楂炭(三钱) 台乌药(一钱五分) 当归尾(二钱) 桃仁(二钱) 土鳖虫(五枚,去头足炙)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

8.某

积劳有年,阳气渐衰,浊凝瘀阻,脘中常痛,怕成噎膈便塞之症。(阳衰脘痹血瘀)。

桃仁 红花 延胡 川楝子 半夏 橘红 郁金汁 瓜蒌皮

9.某

胃痛,得瘀血去而减,两三年宿病复起,食进痞闷,怕其清阳结而成膈,大意益气佐通,仍兼血络为治。

人参 半夏 茯苓 新会皮 木香 生益智 当归 桃仁

水法丸,服三钱。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