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泄 泻

第六节 泄 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汉唐方书多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本病主要见于消化器官功能性病变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胰腺炎、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泄泻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之中湿邪最为重要,脾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致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其他诸多外邪只有与湿邪相兼,方能致泻。内伤当中脾虚最为关键。同时,在发病和病变过程中外邪与内伤,外湿与内湿之间常相互影响,外湿最易伤脾,脾虚又易生湿,互为因果。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致使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泄泻的病位在肠,大小肠的分清别浊和传导变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来概括。脾胃为泄泻之本,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当中又以脾为主,脾病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清浊不分,自可成泻,其他诸如寒、热、湿、食等内、外之邪,以及肝肾等脏腑所致的泄泻,都只有在伤脾的基础上,导致脾失健运时才能引起泄泻,属脾脏病证。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定性为外感寒湿、湿热壅滞、伤食泄泻、脾虚生湿、脾肾阳虚、肝郁伤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