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脾实证
(一)寒湿伤脾证
寒邪湿邪夹杂侵袭伤脾,导致脾失健运、升清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感受外寒湿邪,居处寒冷潮湿所致。
【临床表现】恶寒,神倦肢懒,脘腹痞胀,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身体困重,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妇女白带量多,舌胖苔白腻,脉濡迟。
【证候分析】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水谷杂下而发生泄泻,故有“湿多成五泄”之说。寒邪和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亦能直接损伤脾胃,使其功能障碍,湿性重着,脾为湿困,清阳不升,头身困重、脘腹痞胀。
(二)风湿犯脾证
风湿伤表,脾经受邪,脾运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风自汗,倦怠无力,呕吐,腹胀便溏,身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浮滑。
【证候分析】风湿伤表,风邪其性开泄,故恶风自汗;湿性重着,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故倦怠无力,呕吐,腹胀便溏,身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浮滑,风湿伤表证象。
(三)寒邪中脾证
寒邪中脾,阳气受损,腐熟运化之功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中脘疼痛,腹胀腹痛,遇冷加重,得温则减,不饥不食,便溏或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脉迟。
【证候分析】寒性凝滞收引伤脾,气机不畅,故中脘疼痛,腹胀、腹痛,遇冷加重,得温则减;脾运化失常,则便溏或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脉迟为寒象。
(四)湿热困脾证
湿热内蕴困脾,脾不运化升清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暑热湿之邪所中伤。
【临床表现】腹胀,呕恶纳呆,肢体困重,便溏不爽;或面目发黄;或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渴不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暑热湿之邪,直接损伤脾气,脾不升清,面目发黄;或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渴不多饮。醇酒厚味困脾,脾失健运,腹胀,呕恶纳呆,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表现。
(五)脾经热毒证
多由醇酒厚味,火热毒邪蕴结脾经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多见发热口渴,口内或口唇赤烂疼痛,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醇酒厚味、火热毒邪攻脾,脾开窍于口唇,故口唇赤烂疼痛。脾不运化,燥热内结,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为热象。
(六)饮食伤脾证
多由饮食失宜,伤脾,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吞酸嗳腐,痞满胀痛,呕吐,泄泻,舌苔黄或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食过甘则伤脾气,令人心闷。过咸则脾气壅抑,使肌肉短小。多食肥甘,致脾热浊气上逆,口中甜腻,为“脾瘅”。小儿饮食过度则伤脾,难以消磨,多致四肢沉重,身体苦热,面黄腹大;或平素喂养不当,脾胃损伤,停积不化,耗损津液,渐令羸瘦,面色萎黄,胸膈壅闷,乳食不多,肚腹胀大,经常泄泻,大便酸臭,神疲体乏,懒言少动;或嗜食泥土异物,而成“脾疳”。
(七)思虑伤脾证
思虑太过,脾气郁结,气留不行,积聚中脘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多见神情抑郁,四肢怠惰,饮食不思,脘胀痞满,善太息,大便不畅,脉弦涩。
【证候分析】思虑太过,脾气郁结,气滞不畅,则神情抑郁,脘胀痞满,善太息;升降失常,脾失健运,故四肢怠惰,饮食不思,大便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