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经络所系肢体和官窍病证的定位、定性、治法方药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从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灵枢·经脉》)。凡在该经的循行络属部位出现的症状表现,均可定位在胃;据病因病机断定其寒热虚实性质,合参临床症状,明确证型,制订治法方药。举例分析如下:
(一)定位
《太平圣惠方》对“唇生肿核”“妇人乳肿”“妇人乳痈”“妇人乳结核”,《圣济总录》对“小儿胃风”等病证,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络属进行了定位论述。
1.小儿胃风
“足阳明胃之经,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冲”(《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七十九·小儿门·小儿胃风腹胀泄痢》)。若胃受风邪侵袭,腐熟运化水谷功能失常,食物不化,停滞不行,则见表现在足阳明胃之经循行的腹部症状腹胀泄痢,所以定位在胃,属胃的经络所系肢体、官窍病证。
2.唇生肿核
“足阳明为胃之经,其支脉环于唇”(《太平圣惠方·第三十六·治唇生肿核诸方》)。若风热侵袭足阳明为胃经,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则唇上结核肿痛,表现足阳明为胃之经口唇部位症状,故定位在胃,属胃的经络所系肢体、官窍病证。
3.妇人乳肿
“足阳明之经,胃之脉也,其脉直从缺盆下于乳”(《太平圣惠方·卷第七十一·治治妇人乳肿诸方》)。若风邪袭人足阳明为胃经,气滞血瘀则妇人见乳肿痛,表现在足阳明之经乳房部位症状,故定位于胃,属胃的经络所系肢体、官窍病证。
4.妇人乳痈
“足阳明之经脉,从缺盆下于乳”(《太平圣惠方·卷第七十一·治治妇人乳痈诸方》)。若劳倦过度,伤气耗血,气滞血瘀,血败肉腐成痈,症状表现在足阳明之经乳房部位,故定位在胃,属胃的经络所系肢体、官窍病证。
5.妇人乳结核
“足阳明之经脉,有从缺盆下于乳者”(《太平圣惠方·卷第七十一·治妇人乳结核诸方》)。若胃气不足,风寒侵袭,寒凝血瘀,妇人则乳结核,坚硬,肿痛,表现在足阳明之经乳房部位症状,因此定位于胃,属胃的经络所系肢体、官窍病证。
通过分析,《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根据腹胀泄痢表现在“足阳明胃之经,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腹部,唇上结核肿痛表现在“足阳明为胃之经,其支脉环于唇”口唇部位,乳肿、乳痈、乳结核表现在“足阳明之经脉,有从缺盆下于乳”乳房部位,将“小儿胃风”“唇生肿核”“妇人乳肿”“妇人乳痈”“妇人乳结核”病证定位在胃,属胃经络所系肢体、官窍病证。
(二)定性
“小儿胃风”“唇生肿核”“妇人乳肿”“妇人乳痈”“妇人乳结核”等胃经络所系肢体、官窍病证的病因病机,《太平圣惠方》指出有“胃有风热”“劳动则肤腠理虚,受风邪”“劳伤血气”“风冷乘之,冷折于血”,《圣济总录》有“风邪易侵,客于肌肉,搏于胃经”。
1.风邪易侵,客于肌肉,搏于胃经
“风邪易侵,客于肌肉,搏于胃经”“风冷入中,则腹善胀大”(《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七十九·小儿门·小儿胃风腹胀泄痢》),因足阳明胃之经,“循腹里,下至气冲”(《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七十九·小儿门·小儿胃风腹胀泄痢》),风寒之邪侵入足阳明胃经,胃腐熟运化水谷功能失常,饮食停滞不化,则症见腹胀泄痢。所以据风寒的病因,将“小儿胃风”定性为风寒伤胃证,属实证。
2.胃有风热,邪气乘之
“胃有风热,邪气乘之”(《太平圣惠方·第三十六·治唇生肿核诸方》),因足阳明胃经“其支脉环于唇”,风热袭入,热与血交织,血热循经于唇,外发为唇肿。故据风热的病因,将“唇生肿核”定性为风热伤胃证,属实证。
3.风伤胃证
足阳明胃经“其脉直从缺盆下于乳”,若“劳动则肤腠理虚,受风邪”(《太平圣惠方·卷第七十一·治妇人乳肿诸方》),致经脉中气滞血瘀则症见乳肿。故据风邪的病因,将“妇人乳肿”定性为风伤胃证,属虚实夹杂证。
4.劳伤胃证
“足阳明之经脉,从缺盆下于乳”,若“劳伤血气”(《太平圣惠方·卷第七十一·治治妇人乳痈诸方》),则经脉中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滞血瘀,血败肉腐成痈。所以据劳倦的病因,将“妇人乳痈”定性为劳伤胃证,属虚实夹杂证。
5.风寒伤胃
“足阳明之经脉,有从缺盆下于乳者”,若“其经虚”再“风冷乘之,冷折于血”(《太平圣惠方·卷第七十一·治妇人乳结核诸方》),寒凝血瘀而成核。因此将“妇人乳结核”定性为风寒伤胃证,属虚实夹杂证。
《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根据风寒热邪的病因,胃气虚的病机,对定位在胃经络所系肢体、官窍病证如“小儿胃风”“唇生肿核”“妇人乳肿”“妇人乳痈”“妇人乳结核”等病证,定性有风伤胃证、风寒伤胃证、风热伤胃证、劳伤胃证等,并辨别了虚实性质。
(三)治法方药
《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分析“小儿胃风”“唇生肿核”“妇人乳肿”“妇人乳痈”“妇人乳结核”等胃经络所系肢体、官窍病证的病因病机后,列举了临床出现的不同症状及治法方药。如《太平圣惠方》提出的方药有独活散、升麻散、大黄散、肉消散等,《圣济总录》有诃黎勒汤、厚朴散等。
1.祛风散寒和胃
《圣济总录》将“胃风”,定性为风寒伤胃证,实证;用祛风散寒和胃法治;代表方:诃黎勒汤,厚朴散。
(1)诃黎勒汤:“腹胀,得冷则泄痢”(《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七十九·小儿门·小儿胃风腹胀泄痢》),属风寒伤胃证,实证;祛风散寒和胃法治;宜服诃黎勒汤方:诃黎勒、当归、黄连、甘草、木香、干姜。
(2)厚朴散:“腹胁胀满不欲饮,泄痢水谷”(《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七十九·小儿门·小儿胃风腹胀泄痢》),属寒凝气滞证,实证;温中散寒,行气止泻法治;宜服厚朴散方:厚朴、黄连、丁香、肉豆蔻、当归、木香、龙骨、白术。
2.祛风清热解毒
《太平圣惠方》将“唇生肿核”“妇人乳肿”“妇人乳痈”“妇人乳结核”,定性为风热伤胃;用祛风清热解毒法治;代表方:独活散、升麻散、大黄散、肉消散。
(1)独活散:《太平圣惠方》将“唇生肿核”,定性为风热伤胃证,属实证:用祛风清热解毒法治;宜服独活散:独活、升麻、沉香、桑寄生、连翘、犀角屑。
(2)升麻散:“妇人乳肿”(《太平圣惠方·卷第七十一·治妇人乳肿诸方》),定性为风热伤胃证,属实证;用祛风清热解毒法治;代表方:升麻散(升麻、玄参、桑白皮、赤芍、白芷、大黄)。
(3)大黄散:“妇人乳痈”(《太平圣惠方·卷第七十一·治妇人乳肿诸方》),定性为劳伤胃证,属虚实夹杂;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法治;代表方:大黄散方(大黄、川楝子、赤芍、马蹄、玄参)。
(4)肉消散:“妇人乳结核”(《太平圣惠方·卷第七十一·治妇人乳结核诸方》),定性为风寒伤胃证,属虚实夹杂;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代表方:肉消散方(大黄、黄芩、黄连、黄药、地龙、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