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痰湿阻滞
【临床表现】脘腹痞满,闷塞不舒;胸膈满闷,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病因病机】痰湿阻滞,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于胃脘,则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宽中。
【方药】二陈汤合平胃散。方中苍术、半夏燥湿化痰,厚朴、陈皮宽中理气,茯苓、甘草健脾和胃,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宽中之功。
【医案】
1.滑伯仁治一人
苦胸中痞满,愦愦若怔忡状,头目昏痛,欲吐不吐,忽忽善忘,时一臂偏痹,脉之,关以上溜而滑,按之沉而有力。曰:积饮滞痰,横于胸膈,盖得之浓味醇酒,肥腻炙爆,蓄热而生湿,湿聚而痰涎宿饮皆上甚也。王冰云:上甚不已,吐而夺之。但冬月降沉之令,未可行此法,乃候至春日晴朗,以药探吐之,大吐异色痰如胶饴者三四升,一二日更吐之,三四次则胸中洞爽矣。
震按:此病认为痰饮,皆人所能,惟冬月降沉之令,未可涌吐,乃先圣成法,守得极是。
(以上医案引自《古今医案按》)
2.江(左)
嗜饮中虚,气失旋运,水谷之气,不化为津,转化为痰。痰阻营卫,寒热交作,必得便解黏腻,痰尽方舒。食入后中脘久痞。脉形濡弱。脾胃愈亏,则浊痰愈甚,前人有见痰休治痰之说,宜以脾胃为本。
别直参(另煎冲一钱) 炒于术(二钱) 陈橘皮(一钱) 炒竹茹(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生薏仁(三钱) 炒枳实(一钱) 缩砂仁(五分后下)生熟谷芽(各一钱五分)
3.袁(右)
痞满大退,而少腹滞坠不舒。此气湿不泛于上,而压于下。再为疏通。
制香附 薤白头 云茯苓 陈皮 沉香片 整砂仁 制半夏 建泽泻 煨天麻 猪苓
【二诊】少腹滞坠已舒,而右胁胀满。无非痰气窒塞。
制半夏 制香附 栝蒌仁 淡干姜 川雅连 云茯苓 炒竹茹 薤白头 白金丸
4.姜(左)
气虚湿痰内阻,营卫不克宣通。往来寒热,误投阴腻之物,寒热虽止,而脘痞少腹满,腿肢作酸。此阳气不克营运。恐成胀病。
上安桂(三分饭丸)制香附(二钱) 制半夏(二钱) 薤白头(三钱) 连皮苓(三钱) 山楂炭(四钱) 半硫丸(八分,药汤送下)
5.陆(左)
胃气渐开,而食入后每觉痞满,片刻即舒,平日往往涌吐酸涎。舌苔虽渐化薄,而尚嫌黄浓。良以中阳不足,湿痰不克运化。拟温理中阳。
奎党参(二钱) 蜜炙干姜(三分) 生薏仁(三钱) 橘白(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炒于术(一钱五分) 云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 玫瑰花(去蒂二朵)
【二诊】补气温中,舌苔化清。的是中虚湿热不克旋运。但时为不寐,良以胃有湿痰,胆寒肝热也。
台参须(八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广藿香(一钱五分) 炒枳实(八分) 姜竹茹(一钱) 白茯苓(三钱) 生熟谷芽(各一钱) 缩砂仁(四分) 玫瑰花(二朵)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
6.山头沈
三十一丈,年三十余,身材肥盛,夏秋间因官差丈量田地辛苦,至冬间得痞满证,两胁气攻,胸中饱闷,不能卧,欲成胀满证。历数医者,皆与疏气耗散之药,皆不效。
十一月初旬,召予延医,两手关前皆浮洪而弦涩,两关后脉皆沉伏。予曰:此膈上有稠痰,脾土之气敦阜,肝木郁而不伸,当用吐法,木郁达之之理也。奈何值冬月降沉之令,未可行此法,且先与豁痰疏肝气,泻脾胃敦阜之气。用平胃散加半夏、茯苓、青皮、川芎、草龙胆、香附、砂仁、柴胡、黄连、栝蒌子等药,病退之十有三四。待次年二月初旬,为行倒仓法,平安。
(以上医案引自《医学正传》)
7.某
胸痞自利,状如结胸。夫食滞在胃,而胸中清气,悉为湿浊阻遏。与食滞两途。此清解三焦却邪汤药。兼进保和丸消导。
淡黄芩 川连 淡干姜 厚朴 醋炒半夏 郁金 白蔻仁 滑石 送保和丸三钱
8.朱(妪)
目垂气短,脘痞不食。太阴脾阳不运,气滞痰阻。拟用大半夏汤。
人参 炒半夏 茯苓 伽楠香汁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