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痰浊上蒙

一、痰浊上蒙

【临床表现】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方中二陈汤理气调中,燥湿祛痰;配白术补脾除湿,天麻养肝熄风;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和胃,调和诸药。

痰浊郁而化热,痰火上犯清窍,表现为眩晕,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若素体阳虚,痰从寒化,痰饮内停,上犯清窍者,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温化痰饮。

【医案】

1.徐

脉左浮弦数,痰多,脘中不爽,烦则火升眩晕,静坐神识稍安。议少阳阳明同治法(痰火)。

羚羊角 连翘 香豆豉 广皮白 半夏曲 黑山栀

2.某

酒客中虚,痰晕。二陈加术白蒺藜钩藤天麻。

3.江(五十)

脉弦动,眩晕痰多,胸痹窒塞。此清阳少旋,内风日沸,当春地气上升,最虑风痱(内风挟痰)。

明天麻 白蒺藜 桂枝木 半夏 橘红 茯苓 苡仁 炙草

又 头额闷胀,痰多作眩。外台茯苓饮加羚羊角桂枝竹沥姜汁法丸。

4.吴(四五)

诊脉芤弱,痰多眩晕,心神过劳,阳升风动,不可过饮助升。治痰须健中,熄风可缓晕。

九蒸白术 炒杞子 白蒺藜 茯苓 菊花炭

5.周

内风挟痰眩晕,吐出清水。

半夏 茯苓 广皮 天麻 钩藤 菊花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6.张路玉治董司业夫人

体虽不甚丰,而恒有眩晕之疾。诊其六脉皆带微弦,而气口尤甚。盖缘性多郁怒,怒则饮食不思,而为眩晕矣。岂平常体肥多湿之痰,可比例乎。为疏六君子方,水泛为丸,服之以培中土,中土健运,当无敷化不及,留结为痰而成眩晕之虑,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7.朔客梁姓者

邀诊。时当夏日,裸坐盘餐,倍于常人,形伟气壮,热汗淋漓于头顶间,诊时不言所以,切其六脉沉实,不似有病之候,惟两寸略显微数之象,但切其左,则以右掌抵额,切其右,则以左掌抵额,知其肥盛多湿,而夏暑久在舟中,时火鼓激其痰而眩晕也。询之果然,因与导痰汤加黄柏、泽泻、茅术、浓朴,二服而安。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8.某

头目眩晕,经久不愈,投滋纳减,此痰阻中宫。痰能作眩,古人之言,岂欺我哉。温胆汤加:

蚕砂 蒺藜 僵蚕 天麻 蒌仁 杏仁

另白金丸五分先服。

9.杨(左)

白疹已化,热亦渐轻,而四肢欠温,痰多频咳,有时自觉热冲至巅,则头昏眩晕,脉象沉弦。良由痰饮内阻,阳气不克宣通,所谓无痰不作眩也。拟化痰以通阳气。

制半夏(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炒苏子(三钱) 白蒺藜(三钱,去刺)僵蚕(二钱) 白茯苓(三钱) 制南星(四分) 川桂枝(四分) 煨天麻(一钱五分) 煨姜(二片) 

【二诊】头晕恶寒已退,痰多欲咳。痰饮内动,阳气郁阻。再化痰降气。

白术(二钱) 川桂枝(三分) 补骨脂(一钱,盐水炒) 干姜(三分) 炙草(二分) 橘红(一钱) 白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五加皮(二钱) 

【三诊】昨吐痰涎甚多,余邪上泛也。今吐痰尚作恶心,胃气已经虚馁,况吐出带黑。拟四逆法:

台参须(八分,另煎冲) 上广皮(一钱) 生熟薏仁(各二钱) 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熟附片(五分) 淡干姜(五分) 竹茹(一钱,姜汁炒) 生熟谷芽(各一钱五分) 

【四诊】投附子四逆,呕吐已止,痰亦渐少,咳嗽较定,而咽中觉燥,舌仍淡白。本质阴亏,未便温燥过节。

拟六君以治脾胃为主。

台参须(八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炒于术(一钱五分) 上广皮(一钱) 生熟草(各一分) 竹茹(一钱,姜汁炒) 佩兰叶(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生熟谷芽(各一钱五分) 

【五诊】祛痰补气,咳嗽痰多俱减,咽燥转润。的是寒饮内阻,脾胃气虚。药向效边求。

台参须(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炒陈皮(一钱) 姜汁炒竹茹(一钱) 炒于术(二钱) 生熟草(各二分) 云茯苓(三钱) 生熟谷芽(各一钱) 玫瑰花(二朵) 真武丸(三钱,先服)

【六诊】痰多咳逆气喘。脉象沉弦,左部细弱。脾胃肾皆虚,气不收摄。拟摄纳阳气。

台参须 补骨脂 浓杜仲 云茯苓 车前子 菟丝子 怀牛膝 济生肾气丸

【七诊】温摄脾肾,气喘已平,痰亦渐少。可见脾虚不运则生痰,肾虚不纳则气逆。药既应手,宜再扩充。

台参须(一钱) 炒于术(一钱五分) 牛膝(三钱,盐水炒) 车前子(三钱) 上广皮(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沙苑(三钱,盐水炒) 菟丝子(盐水炒三钱) 茯苓(三钱) 巴戟肉(三钱) 杜仲(三钱) 补骨脂(三钱,盐水炒) 

【八诊】气喘已平,每至戌后阴分,痰辄上逆。再以温药和之。

台参须(一钱) 茯苓(三钱) 炒于术(二钱) 桂枝(四分) 炙甘草(二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杜仲(三钱) 巴戟肉(三钱) 橘红(一钱) 菟丝子(三钱,盐水炒) 济生肾气丸(三钱) 

丸方。脾虚则生湿,气虚则生痰,痰饮内踞,为喘为咳为眩晕。温脾所以燥湿化痰,而脾土之阳,化生于命火,历投温补脾肾,颇形康胜。此次喘发甚重,守前意进退施治,渐得平定。惟衰年气血皆亏,阴腻之药,必助寒饮,惟血肉有情之品,斯温不涉燥,柔不涉腻。

炙上(四两) 煨天麻(一两) 巴戟肉(三两) 白茯苓(三两) 炙甘草(八钱) 奎党参(六两) 炒山药(三两) 广郁金(三两) 川桂枝(八钱) 炒于术(三两) 甘杞子(三两) 浓杜仲(三两) 炒萸肉(二两) 制半夏(二两) 广橘红(一两) 泽泻(一两五钱) 肥玉竹(二两) 补骨脂(二两,盐水炒) 白蒺藜(去刺炒二两) 菟丝子(二两,盐水炒) 蜜炙淡干姜(六钱) 炒霞天曲(一两) 胡桃肉(十二枚,打碎)

上药各炒研为末,用鲜河车一具,漂净酒煮打烂,捣药糊丸,每服三钱。

10.陈(左)

中虚夹痰,胆胃失降,甲木升浮,头胀眩晕,有时火升,身体似觉升浮,四肢作麻,脉形濡滑,虚里跳动。宜化痰而扶持中气。

人参须(另煎冲七分) 陈胆星(五分) 煨天麻(一钱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炙绵(二钱) 生薏仁(四钱) 川萆(一钱五分) 海蛤粉(三钱) 大淡菜(二只)白金丸(四分,先服)

11.张(左)

神情不爽,头目昏晕,起居动作,甚属畏葸。此湿困脾阳,弗作虚诊。

制半夏 猪苓 赤白苓 生熟薏仁 酒炒桑枝 台白术 泽泻 川萆 白蒺藜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