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脾两虚

二、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弱。

【病因病机】久病失养,劳欲过度,脾气虚弱,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方中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以生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行气,令补而不滞。

【医案】

1.李

病将半载,寒热淹缠。前方补营,兼以疏郁,心悸腹胀仍然。兹更便溏足肿,是脾气虚弱也。脉缓无力,当补其脾,进归脾加减法。

防风根 党参 黄芪 冬术 茯苓 大腹皮 归身 白芍 枣仁 木香 荷叶蒂

渊按:可参与桂枝、姜、枣。

2.石

行动短气而喘,头眩心跳,得食则胀。肝肾虚而气不纳,脾胃虚而气不运。用补中益气送下六味丸。补中益气汤加茯神、半夏、神曲,砂仁煎汤,送六味丸四钱。

(以上医案引自《王旭高临证医案》)

3.吴孚先治王兵宪

患惊悸,时或烦躁,夜更靡宁,右关虚弱,左寸尤甚,与加味归脾二十剂而痊愈。

4.龚子才治一童子

因用心过度,少寐惊悸,怔忡恶寒,先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枣仁、远志,恶寒渐止。又用加味归脾汤惊悸稍安,再用养心汤而安。

5.薛立斋治一妇人

劳则心跳怔忡,寒热往来,用归脾汤为主,佐以八珍汤诸症悉愈。又用加味逍遥散、宁志丸而安。后复作,服归脾、宁志药即愈。

6.一妇人患惊悸怔忡

日晡发热,月经过期,饮食少思,用八珍汤加远志、山药、枣仁三十余剂渐愈,佐以归脾痊愈。后因劳发热,食少体倦,用补中益气汤。又因怒,适月经去血不止,前症复作,先以加味逍遥散,热退经止,又用养心汤治之而痊。

7.一妇人惊悸怔忡

自汗盗汗,饮食不甘,怠惰嗜卧,用归脾汤而愈。至年余,怀抱郁结,患前症兼衄血、便血,仍用前汤而愈。

8.马元仪治一人

患心悸症,肢体倦怠,或以阴虚治之不效。诊其脉浮虚无力,盖得之焦劳思虑伤心也。《内经》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又《原病式》云:水衰火旺,心胸躁动。(据此则是阴虚矣,且后面于二句又无发明,又何必勉强阑入?)其言脉不通者,正以焦劳太过,心脏之脉郁而不通也,郁则伤血而动君火,故悸动不宁也。

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郁而生涎,精液不生,清阳不布,故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也。法宜大补心脾,乃与归脾汤二十剂即以此方作丸,服之痊愈。

9.章氏妇因失恃于归

劳心悒郁,形志倍伤,遂心悸恍惚,身体如在舟车云雾中,或与降气理痰之剂不应。

诊之,两脉虚微,尺脉倍弱,曰:忧劳过度则脾损,脾虚必盗母气以自救,故心虚而悸。心藏神,为十二官之主,虚则无所听命而恍惚不安也。宜大培土气,则脾自复,不仰给于心,而心亦安,神亦守矣。与人参附子理中汤一剂而安,四剂神气大复,脉和而愈。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10.吴氏

产后不寐,心虚不安,此去血多,而心神失养也。仿养心汤意:

熟地 枣仁 茯神 柏子仁 麦冬 潞参 五味子 炙草 白芍

三服愈。

(以上医案引自《类证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