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饮食伤胃

二、饮食伤胃

【临床表现】暴饮暴食后,胃脘疼痛,胀满不消,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或厌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病因病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致使胃气失和,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或五味过极,辛辣无度,或恣食肥甘厚味,或饮酒如浆,则伤脾碍胃,蕴湿生热,阻滞气机,以致胃气阻滞,不通则痛,皆可导致胃痛。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本方用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健胃下气;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和胃,化湿理气;连翘散结清热,共奏消食导滞和胃之功。

【医案】

1.一童子

久疟,方愈十日,而心脾疼,六脉伏,痛稍减时,气口紧盛,(气口紧盛伤于食)。余皆弦实而细。意其宿食,询之,果伤冷油面食。以小胃丹,(久疟之后,元气已虚,小胃丹太峻)。津咽十余粒,禁饮食二日。凡与小胃丹十二次,痛止,后与谷太早,忽大痛连胁,乃禁食,亦不与药。盖宿食已消,新谷与余积,相并而痛,若再药攻,必伤胃气,所以不与药,又断食二日,至夜,心嘈索食。先以白术、黄连、陈皮为丸,热汤下八九十丸,以止其嘈。此非饥也,乃余饮未了,因气而动,遂成嘈杂耳。若与食,必腹痛。询其才饥,必继以膈间满闷,今虽未甚快,然常思食,又与前丸子。一日夕,不饥而昏睡,后少与稀粥,减平日之半。两日,嗣后禁其杂食,半月而安。

(以上医案引自《名医类案》)

2.某(二八)

努力,饥饱失时,好饮冷酒,脉弦硬,中脘痛。

熟半夏(三钱) 云茯苓(三钱) 桃仁(去皮尖炒研二钱) 良姜(一钱) 延胡(一钱) 红豆蔻(一钱去壳,丸方) 生厚朴(二两) 小附子(一两炙) 草果仁(去衣一两) 高良姜(一两生)

老姜汁法丸,每服三钱。

3.钱(三六)

酒肉滞气胃痛,乡人称为穿心箭风,方书所无,不可稽考,苦辛泄降可效。

延胡 川楝子 桃仁 蒲黄 五灵脂

4.范(氏)

诸豆皆能闭气,浆凝为腐,宛是呆滞食物,食已脘痞痛胀,乃清气之阻,诊脉小涩,舌白黏腻,当理气以开旷胸中。

杏仁 厚朴 老苏梗 广皮白 白蔻仁 枳壳汁 桔梗汁

阳明乃十二经脉之长,其作痛之因甚多,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虚邪贼邪之乘机窃发,其间消长不一,习俗辛香温燥之治,断不容一例而漫施,然而是病,其要何在,所云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又如饱食痛甚,得食痛缓之类,于此有宜补不宜补之分焉,若素虚之体,时就烦劳,水谷之精微,不足以供其消磨,而营气日虚,脉络枯涩,求助于食者,甘温填补等法,所宜频进也,若有形之滞,堵塞其中,容纳早已无权,得助而为实实,攻之逐之等剂,又不可缓也,寒温两法,从乎喜暖喜凉,滋燥之殊,询其便涩便滑,至于饮停必吞酸,食滞当嗳腐,厥气乃散漫无形,瘀伤则定而有象,蛔虫动扰,当频痛而吐沫,痰湿壅塞,必善吐而脉滑,营气两虚者,不离乎嘈辣动悸,肝阳冲克者,定然烦渴而呕逆,阴邪之势,其来必速,郁火之患,由渐而剧也。(邵新甫)

徐评:治胃痛之方,大段亦不外此,但痛必有外邪内积,不宜轻补,而用人参甚多,痛久则必热,而用姜附甚多,俱为太过。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5.沈(右)

中脘有形,食入痞阻,苔白罩霉,脉沉弦细。此痰气郁结胃中,当为宣通。

广郁金(一钱五分) 建泽泻(一钱五分) 沉香曲(二钱炒) 川桂枝(三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薤白头(三钱) 栝蒌仁(三钱)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 制香附(二钱)

【二诊】苔霉全化,中脘渐舒,然脉象尚带沉弦,宜肝胃两和,疏通痰气。

制半夏(一钱五分) 炒沉香曲(二钱) 白蒺藜(去刺炒三钱) 枳实(一钱) 制香附(二钱) 广玉金(一钱五分) 香橼皮(一钱) 整砂仁(四粒入煎) 上广皮(一钱)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

6.某

中州阳失健运,脘中痛,食不化。

益智仁 谷芽 广皮 炙草 茯苓 檀香汁 半夏曲 炒荷叶

(以上医案引自《凌临灵方》)

7.一教谕年五十一

因酒食过饱,胃脘作痛,每食后,其气自两肩下及胸次至胃口,痛不可忍,令人将手重按痛处,移时忽响动一声,痛遂止。如是八年,肌瘦如柴。诊之,六脉微数,气口稍大有力。以神丸一服下之,其痛如失,后以参苓白术散调理复元。

8.一妇胃脘痛

凡一月,右关寸俱弦而滑,乃饮食不节所致。投滚痰丸一服,下痰及宿食三碗许。节食数日,调理而愈。

9.一人中脘大痛

脉弦而滑,右为甚,乃食郁也。二陈平胃加山楂、草豆蔻、木香、砂仁,一服顿愈。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