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痰气交阻
【临床表现】进食梗阻,脘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则减轻,精神抑郁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忧思伤脾则气结,脾伤则水湿失运,滋生痰浊,痰气相搏;恼怒伤肝则气郁,气结气郁则津行不畅,瘀血内停,已结之气,与后生之痰、瘀交阻于食管、贲门,使食管不畅,久则使食管、贲门狭窄,而成噎膈。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方药】启膈散。方中丹参、郁金、砂仁理气化痰解郁,沙参、浙贝母、茯苓润燥化痰,杵头糠和胃降逆。
【医案】
1.吴茭山治一妇人
患宿痰呕吐,作噎膈治。以:
陈皮 海粉 枳实 白术 香附 半夏曲
愈。后以清气化痰丸常服,其患不复举矣。
(以上医案引自《名医类案》)
2.李士材治邑宰张孟端夫人
忧怒之余,得食辄噎,膈中隐隐痛,李曰:脉紧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陈加姜汁、竹沥,曰半夏燥乎。李曰:湿痰满中,非此不治,遂用四剂,病尚不减,改大半夏汤,服四帖,胸痛乃止,又四帖而噎亦减,服二十剂而安。
(以上医案引自《古今医案按》)
3.某
脉弦而小涩,食入脘痛格拒,必吐清涎,然后再纳,视色苍,眼筋红黄,昔肥今瘦。云是郁怒之伤,少火皆变壮火,气滞痰聚日拥,清阳莫展,脘管窄隘,不能食物,噎膈渐至矣。法当苦以降之,辛以通之,佐以利痰清膈,莫以豆蔻沉香劫津可也。
川黄连 杏仁 桔梗 土栝蒌皮 半夏 橘红 竹沥 姜汁
(以上医案引自《叶天士医案精华》)
4.左
脘痞者久,食入哽阻。涌涎气瘀交阻。噎膈重证也。
延胡索(一钱五分,酒炒) 瓦楞子(一两) 制香附(二两研) 薤白头(三钱) 旋复花(二钱包) 制半夏(三钱) 五灵脂(三钱,酒炒) 益智仁(一钱) 乌药(一钱五分) 生姜汁(一匙,冲)
5.蒋
嗜饮损伤中阳,气不施化。食入哽阻,痰涎上涌。脉滞,苔白质腻。噎膈重证,图治维艰。
代赭石(四钱) 白茯苓(三钱) 广郁金(一钱五分) 竹茹(一钱,盐水炒) 旋复花(一钱) 炒苏子(三钱) 白桔梗(八分) 枳实(八分) 左金丸(七分,入煎) 竹沥(八钱,姜汁三滴冲)
又 湿痰瘀滞,聚于胃口,以致饮食不能入胃。前进化血行瘀,胸肋胀满。良以瘀阻不宣,行之不能,则两相阻拒,所以转觉胀满也。血膈大证,极难图治,拟以丸药入下。
五灵脂(二钱酒炒) 川郁金(一钱五分) 西血珀(七分另研) 大黄(二钱酒炒) 土鳖虫(十六枚,去头足炙) 单桃仁(一钱五分) 生蒲黄(一钱) 延胡索(二钱) 山甲片(一钱)
上药共研细末,以韭汁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钱。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
6.沈
格拒食物,涎沫逆气,自左上升,此老年悒郁所致,必使腑通浊泄,仅可延年,议两通阳明厥阴之法。(肝郁气逆)。
半夏 苦杏仁 茯苓 橘红 竹沥 姜汁
7.某
忧思郁结,凝痰阻碍,已属噎塞之象,当怡情善调。(忧郁痰阻)。
炒半夏(一钱半) 茯苓(五钱) 秫米(三钱) 枳实(一钱,炒) 姜汁(三小匙,冲)
8.杨(四七)
脉弦而小涩,食入脘痛格拒,必吐清涎,然后再纳,视色苍,眼筋红黄,昔肥今瘦,云是郁怒之伤,少火皆变壮火,气滞痰聚日拥,清阳莫展,脘管窄隘,不能食物,噎膈渐至矣,法当苦以降之,辛以通之,佐以利痰清膈,莫以豆蔻沉香劫津可也。
川黄连 杏仁 桔梗 土瓜蒌皮 半夏 橘红 竹沥 姜汁
9.冯(六七)
有年阳微,酒湿厚味,酿痰阻气,遂令胃失下行为顺之旨,脘窄不能纳物,二便如昔,病在上中,议以苦降辛通,佐以养胃,用大半夏汤。
半夏 人参 茯苓 姜汁 川连 枳实
10.刘(五四)
脉左小弦,右濡涩,五旬又四,阴阳日衰,劳烦奔走,阳愈伤,致清气欲结,食入脘痛,痰涎涌逆,皆噎膈反胃见症,其饮酒愈甚,由正气先馁,非酒能致病。
川连 枳实汁 茯苓 半夏 广皮白 黑山栀 姜汁 竹沥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11.张
六十三岁,老年阳结,又因久饮怒郁,肝旺克土,气上阻咽,致成噎食。按:阳气不虚不结,断非破气可疗,议一面通补胃阳,一面镇守肝阴法。
洋参(二钱) 茯苓块(四钱) 桂枝(六钱) 代赭石(一两二钱) 半夏(一两) 旋复花(五钱,包) 生姜(六钱)
七帖。二十日阳脉已起,恐过涸其液,议进阴药,退阳药。
洋参(四钱) 桂枝(三钱) 白芍(六钱,炒) 旋复花(六钱) 茯苓(三钱) 炙甘草(三钱) 代赭石(一两) 半夏(六钱) 姜汁(每杯冲三小匙)
二十五日前日脉数,因退阳进阴,今日脉缓而痰多,仍须进阳,俾中焦得运,以复其健顺之体。
洋参(二钱) 桂枝(六钱) 焦白芍(三钱) 半夏(一两二钱) 茯苓(八钱) 代赭石(一两六钱) 旋复花(六钱,包) 生姜(五大片)
二帖。
12.杨四十六岁
先因微有痰饮咳嗽,误补于前,误下于后,津液受伤,又因肝郁性急,致成噎食,不食而大便燥,六脉弦数,治在阴衰。
炙甘草(三钱) 大生地(六钱) 生阿胶(三钱化) 丹皮(三钱) 麦冬(三钱) 麻仁(三钱) 郁金(八分)
服七帖而效,又于前方加:鳖甲(四钱)、杞子(三钱) ,服十七八帖而大效,进食如常。惟余痰饮,后以外台茯苓饮散,减广皮、枳实,收全功。
(以上医案引自《吴鞠通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