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痿 病

第十三节 痿 病

痿病是以临床表现肢体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痿病病因有外感、内伤,病机为热伤肺津,津液不布;湿热浸淫经络,气血不运;脾胃受损,气血精微生化不足;肝肾亏损,髓枯筋痿;是由五脏内伤,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于滋养所致。

本节主要讨论痿病从脾胃辨证论治。痿病病位虽在肌肉筋脉,但关乎五脏,与脾胃密切相关,属脾胃经络所系肢体病证。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赖以温煦滋养。若素体虚弱,久病成虚,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脾胃既不能运化水谷以化生气血而精血不足,也不能转输精微,五脏失其润养,筋脉失其滋煦;外感湿热之邪,或久居湿地,冒受雨露,感受寒湿之邪郁遏化热,或饮食不节,生冷肥甘太过,损伤脾胃,脾不能运化水湿而内生湿热,若湿热未及清除,濡滞肌肉,浸淫经脉,气血不运,肌肉筋脉失养;均可发为痿病。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定性脾胃湿热、脾胃亏虚证。

《内经》有许多篇章对痿病进行了讨论,根据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提出了“痿蹙”“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分类方法。治疗方面,提出了“治痿者独取阳明”的治痿原则。独取阳明即指治痿病应重视调理脾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来源于脾胃的生化,只有脾胃健运,津液精血之源化生,才能充养肢体筋脉,有助于痿病的康复。所谓调理不尽属于补益,脾胃虚弱者固当健脾益胃,而脾胃为湿热所困者,又当清胃火去湿热,皆属治阳明调理之法。所谓“独取”,乃重视之意,不应理解为“唯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