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名

一、人名

1.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生于150—154年,卒于215—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2.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大约生活在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1032—1113),享年82岁,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3.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4.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人,故后世又称其为刘河间。大约生活在北宋末年至金朝建立初期,即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至金章宗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之间,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为后世所称“金元四大家”中的第一位医家。

5.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口村)人,别名张易水,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6.朱震亨(1281—1358),男,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7.张景岳(1563—1640),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张景岳积30年辛劳研究《素问》《灵枢》,终于撰成《类经》,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8.叶天士(1666—1745),名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