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失健运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痞满,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或沉细而滑。
【病因病机】饮食劳倦伤脾,滋生痰浊,阻碍气机,上凌于心,而致心悸。
【治法】健脾化湿,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炙甘草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祛湿。
【医案】
1.倪
据述有时惊悸,有时肌肉顽木,或一日溏泄数次,或数日一大便,坚干难出,惟小便常红,此心气郁结,脾气失运。失运则生湿,郁结则聚火,火则耗精,湿则阻气而气机不利矣。拟荆公妙香散加味,补益心脾,通达气机立法。
西洋参 黄耆 茯神 桔梗 远志 怀山药 麝香(调服)辰砂 木香 川连(盐水炒) 炙甘草 麦冬(元米炒)
共为末,藿香、陈皮汤泛丸。每朝三钱,开水送下。
(以上医案引自《王旭高临证医案》)
2.老僧悟庵
心悸善恐,遍服补心养血之药不应,天王补心丹服过数斤,惊悸转增,面目四肢微有浮肿之状,求张治。
察其形肥白不坚,诊其脉濡弱而滑,此气虚,痰饮浸渍于膈上也。以导痰汤稍加参、桂通其阳气,数服而悸恐悉除。更以六君子加桂水泛作丸,调补中气而安(雄按:此证最多,世皆误治)。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3.王
脉沉弦,始则头痛闷呕,舌白恶食,继则气阻脘痛,攻注腰脐,随触辄呕,背寒心悸,下利溺少,九昼夜不能着枕,固是湿阻气痹。但医者混治,谬托消和,不知饮邪入络,上干为头痛,下渗为泻利,渍入太阳为背寒,停于心下为悸动。《金匮》云:口干不欲饮水者,为饮邪未去故也。今饮入支络,不用辛温通逐,痛呕焉止。仿小半夏汤:
茯苓 川椒目 枳壳 吴萸 桂枝 沉香(磨汁)
日再服,痛缓得卧,糜粥得下,背寒心悸俱却,惟脐腹结,时呕时痛,乃支络浊滞未净,改用通络导滞。
归须 小茴香 生楂肉 橘核(青盐拌炒) 山栀(姜汁炒) 茯苓 枳壳 降香末
痛呕悉平,改用和中运湿。
制半夏 砂仁 茯苓 炙草 谷芽 大豆黄卷 薏苡 陈皮
全瘳。
(以上医案引自《类证治裁》)
4.钟(左)
心下虚悸,脉细濡而右关滑。此由痰水聚于胸中,阴湿弥漫于下,则心阳浮越于上,长沙独得其旨,故玉函经中一则曰,心下悸者为有水气;再则曰,水停心下则心下悸。近医每以心营不足目之未知圣训耳。
制半夏(一钱五分) 炒杏仁(三钱) 云茯苓(四钱) 橘皮(一钱五分) 薤白头(三钱) 栝蒌仁(三钱,炒研) 生姜汁(二匙,冲)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