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气血亏虚
【临床表现】月经停闭数月,肢倦神疲,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溏薄,面色淡黄,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弱。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思虑或劳累过度,损伤脾气,脾虚生化之源亏乏,冲任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停闭数月;脾虚运化失职,湿浊内盛,故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溏薄;脾主四肢,脾虚中气不振,故肢倦神疲。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弱,也为脾虚之证。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参苓白术散。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证自除。
【医案】
1.天津陈氏女
年十七岁,经通忽又半载不至。
病因 项侧生有瘰,服药疗治,过于咸寒,致伤脾胃,饮食减少,遂至经闭。
证候 午前微觉寒凉,日加申时,又复潮热,然不甚剧。黎明时或微出汗,咳嗽有痰,夜间略甚,然仍无妨于安眠。饮食消化不良,较寻常减半。心中恒觉发热思食凉物,大便干燥,三四日一行。其脉左部弦而微硬,右部脉亦近弦,而重诊无力,一息搏逾五至。
诊断 此因饮食减少,生血不足以至经闭也。其午前觉凉者,其气分亦有不足,不能乘阳气上升之时而宣布也。至其晚间之觉热,则显为血虚之象。至于心中发热,是因阴虚生内热也。其热上升伤肺易生咳嗽,胃中消化不良易生痰涎,此咳嗽又多痰也。其大便燥结者,因脾胃伤损失传送之力,而血虚阴亏又不能润其肠也。左脉弦而兼硬者,心血虚损不能润肝滋肾也。
右脉弦而无力者,肺之津液胃之酸汁皆亏,又兼肺胃之气分皆不足也。拟治以资生通脉汤,复即原方略为加减,俾与证相宜。
处方 白术(三钱,炒) 生怀山药(八钱) 大甘枸杞(六钱) 龙眼肉(五钱) 生怀地黄(五钱) 玄参(四钱) 生杭芍(四钱) 生赭石(四钱轧细)当归(四钱) 桃仁(二钱) 红花(钱半)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复诊】将药连服二十余剂(随时略有加减),饮食增多,身形健壮,诸病皆愈。惟月信犹未通,宜再注意通其月信。
处方 生水蛭(一两,轧为细末)生怀山药(半斤,轧为细末)
每用山药末七钱,凉水调和煮作茶汤,加红蔗糖融化,令其适口,以之送服水蛭末六分,一日再服,当点心用之,久则月信必通。
效果 按方服过旬日,月信果通下,从此经血调和无病。
方解 按水蛭《神农本草经》原无炙用之文,而后世本草谓若不炙即用之,得水即活,殊为荒唐之言。尝试用此药,先用炙者无效,后改用生者,见效甚速。其性并不猛烈,惟稍有刺激性。屡服恐于胃不宜,用山药煮粥送服,此即《金匮》硝石矾石散送以大麦粥之义也。且山药饶有补益之力,又为寻常服食之品,以其粥送水蛭,既可防其开破伤正,且又善于调和胃腑也。
(以上医案引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2.孙
经期一载不来,大便时常秘结,每月胸中不舒数日,此肝血虚而胃气不和也。理气之方,不在平肝而在养血;和胃之法,不在破气而在补气,气血充而肝胃自和矣。
西党参 熟地 砂仁拌 枣仁 陈皮 归身 制半夏 丹参 於术 人乳拌炒 茯苓 白芍 沙苑子 橘饼 谷芽
【复诊】肝肾素亏,气郁,胃气不舒,脾阴不足。饮食知味而不能多进,经事不来,二便时常不利,肩膝酸疼,舌苔或黄或白,此有湿热夹杂其中。补养气血之方虽稳当,然无理气化浊之品,未能奏效。今拟一方,以观验否。
制首乌 怀山药 枣仁 牛膝 焦山栀 柏子仁 茅术炭 陈皮 半夏 建莲肉
常服苡仁、红枣煮食。
(以上医案引自《王旭高临证医案》)
3.一妇少寐
经水两月余一至,误服通经丸,辗转无寐,午前恶寒,午后发热。薛以为思虑亏损脾血,用归脾汤作丸,午前六君送下,午后以逍遥散送下,两月余得寐,半载经行如期,年余而疮愈。
4.薛立斋治一妇人
性善怒,发热,经水非过期则不及,肢体倦怠,饮食少思,而颤振,此脾气不足,肝经血少而火盛也。午前以调中益气汤加茯苓、贝母送六味丸,午后以逍遥散送六味丸,两月余而愈。
5.薛立斋治一妇人
性沉多虑,月经不行,胸满少食,或作胀,或吞酸,以为中气虚寒。用补中益气加砂仁、香附、煨姜,二剂胸膈和而饮食进。更以六君加芎、归、贝母、桔梗、生姜、大枣数剂,脾胃健而经自调矣。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6.李氏
月事兼旬再至,小腹痛胀,面黄食减,手足心热,口微渴,脉虚促。此脾肝肾阴亏损证也,延成劳热则难治。暂用阿胶四物汤:
潞参(三钱) 熟地(三钱) 砂仁末炒(三钱) 当归(二钱) 白芍酒炒(二钱) 川芎(八分) 阿胶(二钱,水煨) 麦冬(一钱半,炒) 山栀(一钱半,炒) 续断(一钱半,炒) 香附(二钱,童便炒)
四服诸症俱减。改用八珍汤去白术,仍加阿胶、麦冬,脉较和,食较进。后专用潞参(五钱)、龙眼肉(二钱) 煎服,味甘生液。又用归脾丸加白芍、香附常服,经始调。
7.殷氏
年少脉匀,主无病,尺中虚,必月信后期,溺后白淫,非不孕之体。据述经前不痛,但迟,后色淡,平时白带耳。治宜补气以培营之源,摄下以固肾之滑。用秘元煎: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枣仁 山药 芡实 当归 白芍 杜仲 何首乌
服之可孕。
8.吴氏
结婚数载,经闭年余。入夏气泄,脉微弦少力,肌削神疲。平昔胃纳不多,而冲脉隶于阳明,谓之血海。因阳明生化不足,故月事不以时下也,症成下损,并无瘀阻,切忌通经,治先调补胃阴以生液。
潞参(三钱) 山药(炒) 茯神(二钱,炒) 枣仁(二钱,炒) 白芍(二钱,炒) 当归(二钱,炒) 杞子(二钱,炒) 五味(五分,焙)麦冬(一钱) 湘莲(十枚) 南枣(十枚)
十服,食味颇甘,精神较爽前剂去麦、味,参入泽兰。汤用:
潞参(三钱) 山药(三钱) 茯神(三钱) 熟地(一钱,炒) 白芍(二钱) 当归(二钱) 泽兰(一钱) 甘草(一钱) 牛膝(六分,酒蒸) 益母膏(三钱)
冲服甚适,所虑节交夏至,症必变重耳。
(以上医案引自《类证制裁》)
9.沈(右)
阴虚气弱,脾不运旋,封藏不固。每至冬令,辄易感风,大便或结或溏,经事愆期,不时带下。脉濡细,苔薄白。拟气阴并调。
党参(三钱) 茯苓(三钱) 炒山药(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酒炒) 炒扁豆(三钱,研) 潼沙苑(三钱,盐水炒) 于术(一钱) 炒木瓜皮(二钱) 菟丝子(三钱,盐水炒) 杞子(三钱) 六味地黄丸(一钱五分,晨服)
【二诊】脾虚则大便或结或溏,肾虚则封藏不固。收藏之令,辄易感冒咳嗽,经不应期,时为带下,脉象濡细。气阴并调,从前法扩充。
炒萸肉(一钱五分) 大熟地(四钱,砂仁炙)杭白芍(一钱五分,酒炒) 橘白(一钱) 奎党参(三钱) 炒于术(二钱) 生山药(三钱) 炙甘草(三分) 茯苓(三钱) 潼沙苑(三钱,盐水炒)
【三诊】脾虚则不运,肾虚则不藏,脾不运则大便时溏,肾不藏则封固不密。每至冬令,易召外感,而为喘咳,经事遂不应期,带脉从而不固。宜从脾肾并调。
炙绵(三两) 炒萸肉(一两) 炒山药(二两) 奎党参(四两) 远志肉(五钱) 炒扁豆(二两) 川断肉(二两) 炒于术(二两) 白茯苓(三两) 炙黑草(五钱) 制首乌(四两) 菟丝子(二两) 破故纸(二两) 巴戟肉(二两) 甘杞子(二两) 制香附(一两五钱) 潼沙苑(三两,盐水炒) 广皮(一两) 大熟地(四两,砂仁炙) 制半夏(一两五钱) 粉归身(一两五钱,酒炒) 杜仲(三两) 杭白芍(一两五钱,酒炒) 紫丹参(一两五钱) 泽泻(一两) 大生地(四两,姜汁炙) 炒枣仁(一两研) 清阿胶(三两) 鹿角胶(二两) 龟板胶(二两)
以上三胶溶化收膏,晨服七八钱。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