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脾肺气虚

三、脾肺气虚

【临床表现】久咳不止,气短乏力,痰多清稀,进食减少,腹胀便溏,甚则足面浮肿,舌淡苔白,脉虚弱;或咳嗽,咽干,舌红苔白黄,脉细。

【病因病机】脾气虚,气不化津,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

【治法】补脾益肺。

【方药】参苓白术散。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

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的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医案】

1.某

久咳,损及中州,脾失输化,食减神倦,肺无所资,至咳不已。诊得两手脉弦细数,精气内损,非泛常治咳消痰所可投。

熟地 阿胶 燕窝 海参 天冬 茯苓 紫石英 紫衣 胡桃肉

2.徐(二六)

劳损咳嗽,用建中法得效。乃无形之气受伤,故益气之药,气醇味甘。中土宁,金受益,然必安谷加餐。庶几可御长夏湿热蒸逼,真气致泄反复,异功加归姜枣。

3.许(二七)

久嗽不已,则三焦受之。一年来病,咳而气急,脉得虚数,不是外寒束肺,内热迫肺之喘急矣,盖馁弱无以自立,短气少气,皆气机不相接续,既曰虚症。虚则补其母,黄芪建中汤。

4.某

脾胃脉部独大,饮食少进,不喜饮水,痰多咳频,是土衰不生金气。建中去饴加茯神接服四君子汤。

(以上医案引自《临证指南医案》)

5.一妇人久咳嗽

面色萎黄,或时白,肢体倦怠,饮食少思,稍多则泻。此脾土虚而不能生肺金,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君子汤为主,间佐以八珍汤,三月余渐愈。

后感寒邪喘嗽,胸腹作胀,饮食不入,四肢逆冷,此中气尚虚,不能充皮毛,实腠理,司开阖之所致也。遂用六君加生姜及桔梗而愈。

6.嘉兴周上舍

每至夏患咳嗽,服降火化痰之剂,咳嗽益甚。脾肺肾脉皆浮而洪,按之微细。此脾土虚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肾水,而虚火上炎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味地黄丸而痊,后至夏遂不再发。

7.劳太夫人年五十余

素禀气虚多痰。数日来患风热咳逆,咳甚则兀兀欲吐。且宿有崩淋,近幸向安。法当先治其咳,以桔梗汤加葳蕤、白薇、丹皮、橘红、蜜煎生姜四剂撤其标症。次与六君子加葳蕤,以安胃气。

8.薛立斋治甥范允迪

咳嗽痰盛,胸腹不利,饮食少思,肢体倦怠,脉浮大,按之微弱,服二陈、枳壳等药愈甚,脾肺肾虚也。用补中益气汤、六味丸而愈。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9.人有久嗽不愈

用补肾滋阴之药不效,反觉饮食少思,强食之而不化,吐痰不已者,人以为肺经尚有邪留于胃中,而不知乃脾胃虚寒不能生肺,使邪留连于中脘而作嗽也。

夫肺金之母,脾胃二经之土也,土旺则金旺,土衰则金衰,不补母以益金,反泻子以捐土,邪即外散,肺且受伤,况尚留余邪未散乎!毋怪其久嗽而不愈也。然则治之之法,不可仅散肺之邪,而当急补肺之气;不可仅补肺之气,而尤当急补脾胃之土矣。然不可徒补脾胃也,盖补胃必须补心包之火,而补脾必须补命门之火。心包生胃土,命门生脾土,实有不同耳。然而胃病则脾必病,而脾病则胃亦病也。吾补胃而即兼补脾,补脾而即兼补胃,未尝非肺金之所喜。肺喜正气之生,自恶邪气之克,不必治嗽而嗽病自已矣。方用补母止嗽汤:

白术(五钱) 茯苓(五钱) 人参(一钱) 陈皮(三分) 甘草(一钱) 苏子(一钱) 半夏(一钱) 桔梗(二钱) 麦冬(五钱) 紫苑(一钱) 肉桂(五分) 

水煎服,一剂而嗽轻,二剂而嗽更轻,四剂而嗽全止矣。

(以上医案引自《辨证录》)

10.王左

咳嗽数月不愈,舌苔薄腻,脉象濡滑,肺虚痰湿留恋,清肃之令不行。薛立斋先生云:久咳不已,必须培土以生肺金,取虚则补母之意,此证近之。

淮山药(三钱) 仙半夏(二钱) 象贝母(三钱) 炒竹茹(一钱五分) 抱茯神(三钱) 橘红(一钱) 生苡仁(三钱) 清炙草(五分) 甜光杏(三钱) 冬瓜子(三钱) 

(以上医案引自《丁甘仁医案》)

11.薛立斋治儒者张克明咳嗽

用二陈、芩、连、枳壳,胸满气喘,清晨吐痰,加苏子、杏仁,口出痰涎,口干作渴。薛曰:侵晨吐痰,脾虚不能消化饮食也,胸满气喘,脾虚不能生肺金也,涎沫自出,脾虚不能收摄也,口干作渴,脾虚不能生津液也,遂用六君、炮姜、肉果补脾,更用八味丸以补土母,而愈。

(以上医案引自《古今医案按》)

12.丁(左)

咳嗽时轻时重,肺气久伤,以致窃盗母气,脾土因而不振,大便不时溏泄。脉细,苔白少华。拟培土生金法:

奎党参(三钱) 云茯苓(三钱) 炒扁豆(三钱) 生熟薏仁(各二钱) 炒于术(二钱) 炒山药(三钱) 炙黑草(三分) 炙款冬花(二钱)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