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生血统血
(一)脾主生血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指出血液是由水谷入胃,经胃下送于小肠,再经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清者由脾转输心肺气化而成。脾所化生水谷精微是生成营气、津液的物质基础,二者又是气血的主要组成成分,故言脾为生血之源。张景岳说:“血……,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景岳全书·血证》)。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
(二)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循行于脉内,而不溢出于脉外。脾统血,首先是因为脾有升散的功能。血为液态物质,属阴而类水,水性趋下,虽有心气推动,肺气宣散,肝气疏泄的作用,但还必须有脾气的升举,血液运行才能升降有序,环周不休。其次,脾为生气之源。脾气健运,生气旺盛,气在推动血行的同时,又能调节、控制血液,使之不逸出脉外。《难经·四十二难》说:“脾裹血,温五脏。”这里的“裹”,即是指脾具有包裹血液,勿使外逸的意思,实际上也就是指脾有统血的功能。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如沈目南《金匮要略注》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的固摄作用也较健全,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致出血;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亏,气的固摄功能减退,而导致出血。但是,由于脾主升清,脾气主升,所以在习惯上将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作脾不统血。
脾不仅能够生血,而且还能摄血,具有生血统血的双重功能。所以说:“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金匮翼·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