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脾胃气虚
【临床表现】舌体溃烂,甚则穿透舌体,侵犯腮部;伴饮食难下,身体消瘦,面色无华;唇舌淡红,脉沉细无力。
【病因病机】热毒久蕴,热盛肉腐,故舌体溃烂,甚则穿舌透腮;舌不能卷送食物,故饮食难下,致胃中空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故身体消瘦;血不荣面,故面色无华;唇舌淡红、脉沉细无力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方中黄芪甘温,益气补脾;龙眼甘平,既补脾气,又养心血以安神,为君药。人参、白术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生血;当归补血养心,助龙眼养血安神,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为佐药。炙甘草补气调中,为佐使药。用法中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医案】
1.薛立斋治一妇人
怀抱久郁,患茧唇。杂治消痰降火,虚症悉具,盗汗如雨。此气血虚而有热也,用当归六黄汤,内黄芩、连、柏,俱炒黑,二剂而盗汗顿止。仍用归脾汤、八珍散兼服,元气渐复。更以逍遥散加归脾汤间服,百余剂唇亦瘥。
2.一儒者
因劳役感暑,唇生疮,或用四物汤加知、柏之类而愈。后复作,彼仍用前药益甚,腹中阴冷,乃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治之而愈。
3.一男子
素善怒,唇肿胀,服清胃等药,时出血水,形体骨立。用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桔梗,月余唇肿渐消,元气渐复。又以四物加柴胡、炒栀、丹皮、升麻、甘草,数剂乃去栀,加参、术而愈。
4.一人
胃弱痰盛,口舌生疮,服滚痰丸愈甚,反泻不止,恶食倦怠,此胃气被伤也。与香砂六君子汤数剂少可。再以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而愈。
5.光禄卿李瀛少夫人
患口疮,医屡投清火寒凉之剂无效,更兼泄泻,饮食少思。始求治,按其右关微弱,知系胃虚谷少,复为寒凉损伤,致脾胃虚衰之火,被逼上炎,则为口疮,元藏虚寒,则为泄泻也。惟补其火散其寒,则火得所助,接引而退舍矣。方用:
人参 白术 附子 炮姜 炙甘草
李君畏不敢与服,逡巡数日,势益困勉。用前方连进数剂即安。盖口疮非止一端,有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必须分别治之,不可执也。
6.薛立斋治一男子
口舌生疮,服凉药愈甚,治以理中汤而愈。又一男子,口舌生疮,饮食不甘,劳而愈甚,亦与前汤顿愈。
7.一男子
口舌生疮,脉浮而缓,饮补中益气汤加炮姜,更以桂末含之即愈。又一男子患之,劳而愈盛,以前药加附子三片,三剂即愈。丹溪云:口疮服凉药不愈者,此中焦气不足,虚火泛上无制,用理中汤,甚则加附子。
8.郑秋官
过饮,舌本强肿,语言不清。此脾虚湿热,用补中益气加神曲、麦芽、干葛、泽泻而愈。
9.薛立斋治一妇人
善怒,舌痛烦热,或用降火化痰药,前症益甚,两胁作胀。又服流气饮,肚腹亦胀,经行不止。此肝虚不能藏血,脾虚不能摄血,而前药复伤也。用加味归脾汤加五味子而愈。
10.学士吴北川
过饮痰壅,舌本强硬,服降火化痰药,痰气益甚,肢体不遂。薛作脾虚湿热治之而愈。
11.冯楚瞻治李工部
一日忽发热,牙床肿烂,舌起大泡,白胎甚浓,疼痛难忍。或用清解之药,口舌肿烂益甚,数夜不寐,精神恍惚,野狼狈不堪,其脉两关尺甚微,惟两寸稍洪耳。曰:龙雷之火,亦能焚草木,岂必实热,方使口舌生疮乎?盖脾元中气衰弱,不能按纳下焦,阴火得以上乘,奔溃肿烂。若一清胃,中气愈衰,阴火愈炽。急为温中下二焦,使火有所接引而退舍矣。
乃用:白术八钱,炮姜三钱,温中为君;炒麦冬三钱,清上为臣;牛膝三钱,五味一钱,下降敛纳为佐;附子一钱五分,直暖丹田为使。
如是数剂,精神渐复,肿者消而溃者愈矣(来选入)。
12.一儿痘四朝
稠密未起胀而口唇先黄熟,乃内溃之恶候,必为唇刺。幸余痘光泽脚敛,脾虽受毒,根本犹固。以补中益气汤去白术,加牛蒡、连翘、山楂,继以补元汤、理中汤而愈。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13.张
左寸关搏指,心肝之阳亢;右关小紧,脾胃虚寒,是以腹中常痛,大便不实。病延四月,身有微热,是属虚阳外浮。近增口舌碎痛,亦属虚火上炎,津液消灼,劳损何疑。当以温中为主,稍佐清上,俾土浓则火敛,金旺则水生。
党参 炮姜 麦冬 茯苓 炙甘草 白术 五味子 灯芯
渊按:坤土不能坐镇中宫,虚阳因而上浮,未可以口舌碎痛辄进清降。腹痛便溏,脾土虚寒已着,不得不温矣。
(以上医案引自《王旭高临证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