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肝郁伤脾

六、肝郁伤脾

【临床表现】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

【病因病机】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忧郁思虑,脾气不运,土虚木乘,升降失职;或素体脾虚,逢怒进食,更伤脾土,引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治法】抑肝扶脾,调中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方中白芍养血柔肝,白术健脾补虚,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

【医案】

1.一人

形瘦色苍,木火体质,血亏不能养肝,肝气横逆,犯胃则呕,克脾则泻,泻久阴伤,津无上潮,口干舌光,经闭四月,脉象弦细,延即成损。拟敛肝柔肝,扶土和中。

炙乌梅(四分) 陈木瓜(五钱) 大白芍(一钱五分) 云茯苓(三钱) 生白术(三钱) 炒淮药(三钱) 陈皮(一钱) 紫丹参(二钱) 炒诃子皮(五钱) 炒御米壳(五钱) 灶心黄土(四钱) 焦谷芽(四钱) 

陈米汤煎。十剂后,呕泻均止,加炒潞党二钱。

(以上医案引自《丁甘仁医案》)

2.一僧

脏腑不调,三年不愈,此洞泻也。以谋虑不决而致,肝主谋虑,甚则乘脾,脾湿下行。乃上涌痰半盆,又以舟车丸、浚川散下数行,仍使澡浴出汗。自是日胜一日,又常以胃风汤、白术散调之。

3.薛立斋治进士刘华甫

停食腹痛,泄黄吐痰,服二陈、山栀、黄连、枳实之类,其症益甚,左关弦紧,(诸紧为寒。)右关弦长,乃肝木克脾土,用六君加木香治之而愈。

(以上医案引自《名医类案》)

4.沈少西女年二十

自小脾胃受伤,不时作泄作呕,近则寒热不时,手足厥冷,胸膈不舒,胁胀嗳气。左眠则气不通畅,左胁胃脘时疼时止,渴而不欲饮,小便短,大便日二三行,腹中雷鸣,弹之如鼓,揉之如水。大约气上塞则胀而痛,气下坠则泄而痛。幸饮食不甚减。常服胃苓、白术、黄连及消导之药,或调气补血之品,不应。

谓此证非参、术不能取效,但今微有表邪,先与小柴胡加桔梗二三帖。寒热稍和,(近时庸师专得此诀)。易以调中益气汤去黄柏,加青皮以伐肝,神曲以助脾,炮姜以温中。四帖,胀痛俱减,大便稍实,但微有寒热,中宫不实不坚,且聚且散,无积可攻,法当补益脏气。

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枣仁 柴胡 远志 炙草 炮姜 龙眼肉

大益元气以退虚热。数剂后,夜来略胀,更以六君子料加枳实、黄连、神曲、木香、砂仁为丸,与煎剂间服,月余而安。

5.项秋子尊堂年五十

久患泄泻,日常数行。凡饮食稍热,即欲泄,后食渐减,治数年无效,已听之。偶昏暮于空房见黑影,疑外孙也,抚之无有,因大恐失跌,遂作寒热,左胁如锥刺,彻夜不眠,口苦眩晕。或疑邪祟,或疑瘀滞,幸未服药。

诊之,脉弦数。

川连 楝肉 米仁 沙参 麦冬 生地 杞子 蒌仁

才下咽,胁痛如失。再剂,则累年之泄泻亦愈矣。或问故,曰:此肝经血燥,火旺乘脾之证。经曰:人虚则目无所见。其见黑影者,乃眩晕时作,又因恐而失跌也。原夫向之泄泻,屡治罔验者,盖时师见证治证,所用必香、砂、芩、术诸燥剂也。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此《阴符经》之秘旨也。医者能扩而充之,则世无难治之病矣。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6.某

便泄气撑,以泄为快。脾弱则木旺,土衰则木贼,恐非草木可以为功。

吴萸 金铃子 南楂炭 广皮 郁金 砂仁 杭白芍 白蒺藜 广木香 香橼皮青皮(醋炒) 

7.王(右)

少腹胀满,腹中不和,痛泄止而复作,面色微浮,足跗带肿。肝强土弱,木乘土位。拟柔肝培土,以御肝木。

于潜术(一钱五分,木香三分煎汁炒) 炒木瓜皮(一钱五分) 炒黑当归(二钱) 土炒白芍(一钱五分) 炒防风(七分) 炙黑草(五分) 菟丝子(三钱,盐水炒) 上徭桂(三分,去粗皮研后入)

【二诊】面浮已退,色稍华泽,腹中痛胀略松,而便泄不止,泄时气甚酸秽。肝为刚藏,在五行为木,在五味为酸,木旺土衰,即此可见。再培土抑木。脾弱则生痰,以化痰参之。

奎党参(三钱) 炙甘草(四分) 广陈皮(一钱) 炮姜(五分) 炒于术(二钱) 淡吴萸(四分) 云茯苓(三钱) 制半夏(三钱) 杭白芍(三钱,与吴萸同炒) 伏龙肝(七钱,煎汤代水)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

8.人有脏腑不调

久泻不愈,人以为洞泻也,谁知是肝乘脾土,湿气下行之故乎。夫肝属木,最能克土。然而土旺则木不能克,木平则土不受克。惟肝木既旺,而土又过衰,则木来克土,而土之湿气难安矣。人身之脾土易衰,肝木复易旺。肝木能旺,非肾水生之而旺也,大约得之怒与谋虑者居多。大怒则肝叶开张,过于谋虑不决,则失于刚断,而躁妄之念生,皆能使肝气之旺;旺则肝气不能发泄,必致乘脾。脾乃湿士,畏肝之克,气不上升而下降,遂致成泻。人之怒气不常,而谋虑无已,肝亦乌能平,而泻又乌有止期乎。治法平肝以泻水,则泻可止也。古人有用上涌之法而效者,有用下泄之法而亦效者,然皆非善法也。方用平泻汤:

芍药(二两) 茯苓(一两) 白术(二两) 

水煎服,一剂肝气平,二剂洞泻止,三剂不再泻矣。此方用芍药以平肝,用白术、茯苓健脾以去湿。肝气既平,不去刑土,而脾得养,无畏于木气之克。况湿去则土燥,无波可兴,何能作泻?奚必上涌以伤气,下泄以损阴,用劫药以制胜哉。

(以上医案引自《辨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