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脾胃气虚

四、脾胃气虚

【临床表现】胃脘痞闷,胀满时减,喜温喜按;食少不饥,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或虚大无力。

【病因病机】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饮食不节,或久病损及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调,胃气壅塞,而生痞满。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方药】补中益气汤。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补中益气,升麻、柴胡升举阳气,当归、陈皮理气化滞,使脾气得复,清阳得升,胃浊得降,气机得顺,虚痞自除。

【医案】

1.石山治一人

年逾三十,病中满,朝宽暮急,屡医不效。汪诊视,脉浮小而弦,按之无力,曰:此病宜补。

人参二钱 白术 茯苓各一钱 黄芩 木通 归尾 川芎各八分 栀子 陈皮各七分 厚朴五分

煎服。且喻之曰:初服略胀,久则宽矣。彼疑气无补法,汪曰:此俗论也。气虚不补,则失其健顺之常,痞满无从消矣。经曰:塞因塞用,正治此病之法也。服之果愈。

2.一人长瘦体弱

病左腹痞满,谷气偏行于右,不能左达,饮食减,大便滞。汪诊其脉,浮缓而弱,不任寻按,曰:此土虚木实也。用人参补脾,枳实泄肝,佐以芍药,引金泄木,辅以当归,和血润燥,加厚朴、陈皮以宽胀,兼川芎、山栀以散郁。服十余帖,稍宽,因粪结,思饮人乳。汪曰:恐大便滑耳。果然,遂停乳,仍服前药,每帖加人参四五钱,后思香燥物,曰:脾病气结,香燥无忌也。(琇按:香燥无忌,与前润燥矛盾)。每日因食燥榧(琇按:榧何尝燥?)一二十枚,炙蒸饼十数片,以助药力,年余而安。

3.江汝洁治程秋山

夏末,因腹内有滞气,医用硝黄之类下之,遂成胀满之症。江诊其脉,右关举按弦缓无力,余脉弦缓,按之大而无力。经曰:诸弦为饮,为劳,为怒。又曰:缓而无力为气虚。又曰:大而无力为血虚。又曰:胀满者,浮大则吉,据脉论证,则知弦为木,缓为土,木来侵土,热胀无疑也。且此时太阴湿土主令,少阳相火加临,湿热太盛,疾斯加剧,急宜戒怒,却厚味,断妄想,待至五气阳明燥金主令,客气燥金加临,疾渐减,可治。须大补脾土,兼滋肺金,更宜补中行湿。以:

薏苡(三钱) 白术(二钱) 莲肉(二钱) 人参(一钱) 茯苓(一钱) 山药(一钱) 赤豆(一钱半) 

水煎热服一服,是夜能转动,次早即视见脐。二服胀消大半。

(以上医案引自《名医类案》)

4.某

中气虚弱,不饥不纳,二便不利,中脘痞阻,卧难成寐。脉细而滑,口腻苔浊。湿热郁阻,升降失司。拟开上焦。

制半夏 郁金 川雅连 光杏仁 炒枳实 广陈皮 干姜 薤白头 佩兰叶 栝蒌皮 炒竹茹

【二诊】中脘痞阻,饮食不进,口腻痰多。脉象濡滑。浊阻胃中。先为通降。

藿香 制半夏 金石斛 广皮 茯苓 佩兰叶 川朴 大腹皮 栝蒌皮 枳实 鲜佛手 竹茹

【三诊】通降胃府,仍然不纳,略一进谷,辄中脘不舒,味变酸浊。脉象濡滑。痰湿闭阻胃口。再降胃化痰,而宣气郁。

香豆豉 炒杏仁 黑山栀 栝蒌皮 降香屑(四分) 上川朴 制半夏 炒枳壳 生姜汁

【四诊】脉象濡细,重按少力,舌苔白腻不化。不纳不饥。中气不足,不能化浊。再扶持中气,而展胃阳。

人参须 制半夏 橘白 佩兰叶 炒谷芽 益智仁 云茯苓 玫瑰花 鲜竹茹 砂仁(二粒)

【五诊】扶持中气,而展胃阳,稍能知饥安谷。药既应手,宜再扩充。

人参须(八分) 淡姜渣(三分) 茯苓(三钱) 佩兰叶(八分) 玫瑰花(二朵) 益智仁(六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橘白(一钱) 焦麦芽(二钱) 

【六诊】胃气虽得稍醒,然略一多纳,气辄上冲。脉濡细,右关带滑。中气不足,不能运化,以致湿热结聚,通降无权。拟苦辛开通。

制半夏(一钱五分) 川连(四钱) 藿香(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佩兰叶(一钱) 橘皮(一钱) 干姜(二分) 茯苓(三钱) 竹茹(一钱) 

5.陆(左)

胃气渐开,而食入后每觉痞满,片刻即舒,平日往往涌吐酸涎。舌苔虽渐化薄,而尚嫌黄浓。良以中阳不足,湿痰不克运化。拟温理中阳。

奎党参(二钱) 蜜炙干姜(三分) 生薏仁(三钱) 橘白(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炒于术(一钱五分) 云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 玫瑰花(二朵,去蒂)

【二诊】补气温中,舌苔化清。的是中虚湿热不克旋运。但时为不寐,良以胃有湿痰,胆寒肝热也。

台参须(八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广藿香(一钱五分) 炒枳实(八分) 姜竹茹(一钱) 白茯苓(三钱) 生熟谷芽(各一钱) 缩砂仁(四分) 玫瑰花(二朵) 

(以上医案引自《张聿青医案》)

6.人

有饮食之后,胸中倒饱,人以为多食而不能消,用香砂枳实等丸消导之,似觉少快,已而又饱,又用前药,久久不已,遂成中满之症。腹渐高硕,脐渐突出,肢体渐浮胀,又以为臌胀,用牵牛、甘遂之药,以逐其水。内原无水湿之邪,水未见出,而正气益虚,胀满更急,又疑前药不胜,复加大黄、巴豆之类下之。仍然未愈,又疑为风邪固结于经络,用龙胆、茵陈、防风、荆芥之类,纷然杂投,不至于死不已。犹然开鬼门、泄净府,持论纷纭,各执己见,皆操刀下石之徒也。

谁知中满之症,实由于脾土之衰,而脾气之衰,又由于肾火之寒也。倘用温补之药,早健其脾气,何至如此之极哉。方用温土汤:

人参(一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萝卜子(一钱) 薏仁(三钱) 芡实(五钱) 山药(五钱) 肉桂(三分) 谷芽(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觉少饱,二剂而觉少宽矣,数剂之后,中满自除。

(以上医案引自《辨证录》)

7.汪石山治一人

年逾三十,形瘦苍白,病食则胸膈痞闷汗多,手肘汗出尤甚多,四肢倦怠或麻,晚食若迟,来早必泄。初取其脉浮软近驶,两关脉乃略大,曰:此脾虚不足也。彼曰:尝服参术膏,胸膈亦觉痞闷,恐病不宜于参。曰:膏则稠黏,难以行散也,改用汤剂,痞或愈乎。用人参、黄芪各二钱,白术钱半,归身八分,枳实、甘草各五分,麦冬二钱,煎服一帖,上觉胸痞而下觉失气。彼疑参、使然。曰:非也。使参、使然,但当胸痞,不当失气,恐由脾胃过虚,莫当枳、朴之耗也。宜除枳、朴,加陈皮六分,再服一帖,顿觉胸痞宽,失气除,精神爽垲,脉皆软缓不大,亦不驶矣。可见脾胃虚者,枳、朴须慎。用为佐使,况有参、归、术为之君,尚不能制,然则医之用药,可不戒乎!

(以上医案引自《续名医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