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与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第六节 胃与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的生理功能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化水谷、行津液的器官。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一系列过程,就是六腑在既分工又合作的情况下,共同完成的。胃、胆、小肠密切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将糟粕传入大肠,经过大肠再吸收,将废物排出体外。膀胱的储尿、排尿,与三焦的气化也是相互联系着的。三焦的功能则包括了它所参与的消化、吸收与排泄等各方面的功能。因此,六腑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实而不满”、升降出入的生理状态。

胃与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胃有实热,津液被灼,必致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而大肠传导失常、肠燥便秘也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嗳气、呕恶等症。又如胆火炽盛,常可犯胃,可现呕吐苦水等胃失和降之证,而脾胃湿热,熏蒸于胆,胆汁外溢,则现口苦、黄疸等证。

胃与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病变的治疗,“以宣通为宜”。因为六腑病变,多表现为传化不通,如经过治疗,使六腑通畅了,那么六腑的功能也就恢复常态了。饮食物从口摄入以后,经过六腑的共同作用,从消化吸收以至糟粕的排泄,必须不断地进行,不断地由上而下次递传送。六腑中的内容物不能停滞不动,故日:“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脏》)。从这一动态过程可以看出,受纳、消化、传导、排泄不断地进行是一个虚实不断更替的过程。腑之特点是实而不能满、宜通不宜滞,满则病、滞则害。但须指出,并非是所有腑病均用通泄药物以通其滞,只有六腑传化水谷功能发生阻滞,表现为实证时,方能“以通为补”。否则,如胃阴不足之证,又当用甘寒养阴之品以滋养胃阴,借以恢复其受纳腐熟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