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与其他脏腑相兼病证的定位、定性、治法方药

六、胃与其他脏腑相兼病证的定位、定性、治法方药

胃与其他脏腑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胃藏象辨证论治对临床病证,除定位在胃,还定位在其他脏腑;根据病因病机确定病性,制订治法方药,举例分析如下:

(一)胃与心

胃与心生理上“手少阴心之经也,其气通于舌”(《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六·治口舌干燥诸方》),足阳明胃经“其支脉环于唇”(《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六·治唇生肿核诸方》),病理上相互影响。

1.口舌干燥

“心胃中客热,唇口干燥,或生疮”(《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六·治口舌干燥诸方》)。“口舌干燥”的病变部位属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所过之处,定位在心胃;根据热的病因,定性心胃热盛证,属实证;用清心泻胃法治;代表方:杏仁散(杏仁、麦冬、赤茯苓、黄连、蔷薇)。

2.多汗

生理上“心之液为汗”,病理上“心热多汗,及心胃客热,呕逆不睡”(《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三·心脏门·心热多汗》),因胃热炽盛,胃气上逆,上熏于心,扰乱神明,症见多汗、呕吐、失眠。“心热多汗”定位在心胃;据热的病因,定性为胃热熏心证;用和胃清心法治;方药小麦汤方:小麦、芦根、竹茹、人参、白茯苓。

(二)胃与肺

胃与肺生理上胃腐熟运化水谷,肺主宣发肃降;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1.咳嗽

因“肺胃虚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四·治痰饮(附咳嗽)》],肺胃阳虚,不能温化水湿,凝聚成痰,停于肺,肺失宣发肃降,水液代谢不利,肺气上逆而见“久嗽不已,咽膈满闷,咳嗽痰涎,腹胁胀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四·治痰饮(附咳嗽)》]。因此,定位在肺胃,定性肺胃虚寒证;用温中化痰法治;方药人参款花膏:款冬花、人参、五味子、紫菀、桑白皮。

2.痰饮

“肺胃虚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积,呕逆恶心,涎唾稠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四·治痰饮(附咳嗽)》],因过食酸冷,致肺主宣发肃降,胃主传导运化的功能失常所致;据肺主宣发肃降,胃主传导运化的功能特性,定位在肺胃;“气虚”病机,定性肺胃气虚证;胃气虚,水湿不化,肺气虚,宣发肃降失常则成涎;用补益肺胃化痰法治;方药橘皮半夏汤:陈皮、半夏。

3.咽喉中如有物妨闷

《太平圣惠方》提出“咽喉中如有物妨闷”是因“咽者胃之系,喉咙者肺气之所通,若阴阳和平,荣卫调适,则气道宣畅也”(《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五·治咽喉中如有物妨闷诸方》),肺胃不和,气道不畅形成。据肺胃经脉通于咽咙,定位在肺胃;“气滞”病机,定性为肺胃气滞证。

(1)木香散:“咽喉中如有物,噎塞不通,吞不能入,吐不能出”,肺胃气滞证,属实热证;清热凉血法治;方药木香散:木香、犀角屑、玄参、羚羊角屑、桑白皮。

(2)诃黎勒散:“咽喉中如有物,妨闷噎塞,不下食”,肺胃气滞证,属虚寒证;益气温中化痰法治;方药诃黎勒散方:诃黎勒皮、人参、桂心、甘草、陈皮。

(3)半夏散:“咽喉中如有炙腐”,肺胃气滞,属气滞痰凝证;行气化痰法治;方药半夏散方:半夏、厚朴、赤茯苓、紫苏叶。

4.呕吐

“肺主于气,肺为邪所乘,则上气,此为膈内有热,胃间有寒,寒从胃上乘于肺”(《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二·治上气呕吐诸方》),与热相搏,肺气不宣,水液凝聚,则心胸痰壅,喘促;胃气上逆则呕吐。根据肺胃的经脉循行,定位于肺胃;热、寒病因,定性为胃寒肺热证;用温胃清肺化痰法治;方药诃黎勒散:诃黎勒、半夏、赤茯苓、陈皮。

(三)胃与胆

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瞳子),向上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风池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

鼻衄

“胆受胃热,循脉而上,乃移于脑,盖阳络溢则血妄行,在鼻为衄”(《圣济总录·卷第七十·鼻衄门衄》)。据胃胆经脉循行,定位在胃胆;“热”病因,定性为胃热移胆证;用清热止血法治;方药竹茹汤:生地黄、黄芩、芍药、麦冬、蒲黄。

(四)胃与肠

生理上饮食入口经胃的腐熟,糟粕下降于小肠、大肠,而后排出体外,病理上相互影响。

1.胃寒肠热

“胃寒肠热”是“胃受寒,则气收不行而为胀满,肠间客热则水谷不聚而为泄注,病本浊寒之气在上,清热之气在下,故胀而且泄”(《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七·胃门·胃寒肠热》)因为胃受寒,不能传导运化水谷,水谷壅于肠间客热,则症见腹胀,泄泻不止;因此定位在胃肠;据寒热病因,定性为胃寒肠热证;用温胃清肠法治;方药诃黎勒汤:诃黎勒、大黄、青皮、干姜、厚朴、陈皮、高良姜、甘草、枳壳。

2.胃热肠寒

“胃热肠寒”是“肠胃相通,疾病相连,人因饮食不节,寒温失宜,致肠胃受邪,有冷有热,疾证俱见者,则善饥小腹痛胀,为胃热肠寒之病;胃热则消谷故善饥,肠寒则血凝脉急故小腹痛,又寒则气聚,故痛而且胀”(《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七·胃门·胃热肠寒》);胃热腐熟水谷过快,则症见消谷故善饥;肠寒传导失常,血凝脉急,故症见小腹痛,又寒则气聚,症见善饥小腹痛胀;因此定位胃肠;寒热病因,定性胃热肠寒证;用温肠清胃法治;方药芍药丸:芍药、人参、赤茯苓、陈皮、木香。

3.小儿吐利

《太平圣惠方》指出,因为“风冷入于肠胃”,传导运化水谷的功能失常,“肠虚而胃气逆”症见泄泻、呕吐(《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四·治小儿吐利诸方》)。据胃肠传导运化水谷,胃气下降的功能特性,定位在胃肠;“风冷”的病因,定性为风入胃肠证;用祛风散寒,降逆止呕法治;方药人参散:人参、甘草、黄芩、干姜、桂心。

《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根据藏象学说胃与心、肺、胆、肠等其他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将“口舌干燥”定位在胃心,“咳嗽”“痰饮”“咽喉中如有物妨闷”“呕吐”定位在胃肺,“鼻衄”定位在胃胆,“胃寒肠热”“胃热肠寒”“小儿吐利”定位在胃肠。又据风寒湿热邪等病因,气滞、气虚、气阴两虚、阳虚等的病机,进行了病因病机的定性,如心胃热盛证、肺胃阳虚证、肺胃气虚证、肺胃气滞证、胃寒肺热证、胃热移胆证、胃寒肠热证、胃热肠寒证、风入胃肠证,并辨别了寒热虚实性质;还定位与定性合参,提出了胃与其他脏腑相兼病证的治法方药,如小麦汤、人参款花膏、橘皮半夏汤、木香散、半夏散、诃黎勒散、竹茹汤、诃黎勒汤、芍药丸、人参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