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切实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市位于冀晋蒙三省(区)交界处、处于“华北地震区”,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2002年,国家地震局将冀晋蒙交界地区划定为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特别是2008年以来,冀晋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的频次和震级均有所增长。从即将实施的第五代地震区划图上看,我市绝大部分地区处于7度及以上的高烈度地区。目前,全市除康保县、沽源县及塞北管理区部分乡镇之外,其他县区均处于重点危险区或首都圈强化监视防御区。可以说,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的地震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当前,我市正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冬奥会筹办、“两区”建设等历史机遇叠加期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防震减灾和应急准备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承“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震情观念,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列入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重要议题,多次进行专题研究部署。特别是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重要讲话精神和“三个转变”的指示要求,严格履行防震减灾工作职责,逐级传达、逐级学习、逐级落实,全面强化了全市各级“震情第一”的思想认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2017年市科技和地震局在全省地震系统考核中位居前三,我市成功举办了“震安—2017”华北地区应急演练,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在当前严峻的发展形势下,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应对大震巨灾的人员搜救、重大基础设施抢修、次生灾害处置等专业力量相对薄弱,抗震救灾物资和专业装备储备有待加强,远程机动和统筹管理能力不足。二是城市地震灾害风险高,各类重要基础设施抗震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危旧房屋存量大,抗震设防能力差,地震易损性较高。三是城乡居民地震巨灾保险、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等重点项目建设急需加快推进。四是防震减灾宣传力度还不够强、手段较为单一,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