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牵头部门:震防处,配合部门:监测处、应急处)

(三)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牵头部门:震防处,配合部门:监测处、应急处)

1.强化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和冬奥会地震安全。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地震高风险的状况,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建立完善数据资源系统。研究制定全省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成果应用指导意见,推进活断层探测基础资料和成果的应用与共享。着力推动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提升地震安全服务能力。推动减隔震技术、抗震新材料等地震工程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工程抗震领域中的应用。配合国家灾害风险调查、重点隐患排查和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为地震灾害风险源、危险点的排查与评估提供技术支持。结合精准脱贫、“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推动农村房屋结构改造,为农村民居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等提供抗震设防技术服务。

2.实现常态化社会化公共服务。拓展地震业务服务范围,强化重大活动和特殊时段地震安全保障服务。推进开展“互联网+公共服务”,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清单、指南和流程图。指导市县开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提升市县地震部门和台站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与应急管理、教育、科技、科协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和资源共享,共同开展重大活动组织、宣传作品创作、师资教育培训等,合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配合民政部门开展综合减灾社区创建。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编印遴选一批高质量防震减灾科普读物和宣教产品,提升精品创作制作能力。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六进”活动,做好“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不断拓展和细化、实化监测预报产品产出,面向社会公众、政府机构、新闻媒体、高铁核电等行业用户,提供定制化地震预警、地震速报等地震信息服务产品。加强地震预警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地震信息公众服务平台,提升地震智慧服务广度。

3.打造现代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地震活动断层、地震区划、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区域性评估、风险评估、科普宣传等震灾预防基础数据库。推进各类减灾基础数据开放和跨部门共享,深化防震减灾专业数据和社会数据关联分析和融合利用。强化公共服务平台与社会公众的互动能力,突出服务产品的定制化、普惠化特点,不断拓宽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