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作任务
(一)提升防震减灾科普针对性。推进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党校等各类党员干部培训机构培训内容,推进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校安全教育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学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常态化,创建一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加强农村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地震高风险地区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特别是面向老人、儿童、青少年、特殊群体等的不同特点和知识需求,开展农村书屋支援建设、科普服务下乡活动等特色科普服务。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和张家口崇礼区冬奥会建设,结合我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服务重大战略需求。
(二)强化防震减灾科普阵地建设。统筹利用多方资源,建设一批集研学、参观、体验和训练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充分发挥固定阵地辐射宣传作用。推动地震台站、地震遗址遗迹等增加科技教育相关内容。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纳入各级各类科技场馆、数字科技馆、教育培训基地,形成以实体科普馆、科普教育基地为基础,以流动科普馆、科普大篷车和数字科普馆为补充的现代化防震减灾科普场馆体系。
(三)丰富防震减灾科普活动方式。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科普大讲堂、科普作品大赛、科普讲解大赛等活动,推动防震减灾科普专项活动。做好“平安中国”系列宣导活动。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7·28”防震减灾宣传周、国际减灾日等重要时段的科普活动和地震应急避险演练,营造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的浓厚氛围。各级地震部门为应急管理、教育、科技、科协等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培训、宣传、演练等活动提供地震科普资料和专家讲解,协助设计策划演练方案,配合实施演练活动。各级应急管理、教育、科技、科协等部门组织防灾减灾相关宣传和演练活动时,应将防震减灾知识作为重要宣传内容之一。
(四)加强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加强资源开放共享,提高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能力,编纂科普图书和标准课件,制作经典科教片和公益宣传片,创作歌曲作品、动漫和游戏,打造一批适应不同对象需求,集科学性、权威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精品。加大防震减灾科普项目立项支持和成果奖励力度,提升科普作品创作质量和成果推广应用。
(五)推进防震减灾科普“互联网+”。加强新媒体科普资源创作与开发,打造权威防震减灾科普网站和传播平台。拓宽互联网传播渠道,发挥各自网站和移动端信息化传播平台作用,在显著位置展示“科普中国”标识和二维码、积极宣传传播推送“科普中国”优质资源,推动“科普中国”落地应用。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纳入科普中国服务云、科普中国乡村e站、社区e站等建设内容。
(六)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培养防震减灾科普领军人才,引导社会志愿者投身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实践,建立专兼结合的防震减灾科普队伍。加大防震减灾科普队伍交流培训力度,尤其加强对学校教师防震减灾知识培训,提升科普队伍服务能力。建立防灾减灾科普专家共享机制,根据地震、应急管理、教育、科技、科协等部门工作需要,在安全教育、科普宣传、应急培训、疏散演练、重大问题调研等活动中互派专家参与。
(七)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挖掘社会资源和市场主体潜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科普活动。推进防震减灾科普产业发展,创新防震减灾科普市场化运作模式,利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挖掘和培育具有较强实力的防震减灾科普企业,参与防震减灾科普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
(八)增强科普宣传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推动作用。通过科普宣传,增强城乡居民地震安全意识,提高积极申请改造的紧迫感。推动城市、开发区、产业园区、企业加快开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积极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估,增加应急演练频次,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