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传统康复疗法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传统康复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战国至南北朝可称为中国传统康复疗法的创立阶段。1984 年出土的汉简《引书》记载了治疗落枕的仰卧位颈椎拔伸法,是最早的脊柱复位方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导引图》记载了应用腰背肌锻炼和活动关节的方法治疗腰痛和关节活动困难;《内经》在论述瘫痪、麻木、肌肉痉挛等病证时,提倡应用针灸、导引、气功、按摩、熨法(热疗)、角(拔罐)等治疗方法;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防治疾病;汉末名医华佗编制的“五禽戏”至今还被广泛习练。
隋、唐至清代是中国传统康复疗法的发展阶段。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记载“养生方导引法”治疗痹证、手足不遂等,并提出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王焘著《外台秘要》均重视饮食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蒲虔贯的《保生要录》、苏东坡的《养生说》和元代丘处机的《摄生消息论》均有众多老年康复与养生的实践记载。唐代太医署所设置的四个医学部门中就有按摩科,由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组成,与现代康复的医师、治疗师的团队架构和职责非常类似,也体现了当时对手法治疗的高度认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清代汤灏的《保生篇》等,均保存了大量的传统康复理论与实践经验。
1956 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成立了中医院校,使中国传统康复疗法得以传承和发展,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于1982 年成立了针灸推拿专业、1988 年成立了养生康复专业,使传统康复疗法进一步发展壮大;2007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康复重点专科,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康复的蓬勃发展。
我国传统康复疗法对世界康复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17 世纪末针灸术传入欧洲,18 世纪末导引传入西方,而我国的太极拳、易筋经、五禽戏等传统功法训练,以及推拿、拔罐、刮痧等传统康复治疗技术都具有独特的疗效,至今为世界医学界所瞩目。20 世纪80 年代后,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在中国正经历着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体系。
(二)现代康复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时期——物理治疗学阶段(1880—1919 年):这个阶段主要利用单纯物理因子治疗,如按摩、矫正体操、直流电、感应电、日光疗法、紫外线等。美国于1917 年在纽约成立了国际残疾人中心,美国陆军建立了身体功能恢复和康复部,对受伤的军人进行康复治疗;1917 年美国成立了国家作业疗法促进会。
第二时期——物理医学阶段(1920—1945 年):战伤及小儿麻痹的流行使残疾人增多,刺激了物理治疗学迅速发展,如电疗不仅用于治疗,还用于诊断及预防残疾,发展成为物理医学。1920 年,美国成立了物理治疗师协会;1923 年,美国创立了物理医学与康复协会。一些功能评定方法和康复手段陆续出现。康复医学之父,美国的Howard A.Rusk 等在物理医学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综合应用康复治疗,为大量伤病员进行功能恢复的实践,提高了康复效果,推动了康复医学的发展。1938 年,美国物理治疗师学会成立;1943 年,英国成立了物理医学会。
第三时期——物理医学与康复阶段(1946 年至今):美国Rusk 博士等大力提倡康复医学,将战伤的康复经验运用于和平时期,推动了某些重大疾病治疗学的进展。1947 年,美国将以前的物理医学会改称为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并建立了康复专科医生制度。康复医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1950年,国际物理医学会成立,并于1972 年更名为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联合会(IFPMR)。1969 年,国际康复医学会(IRMA)成立,标志着康复医学学科的成熟。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引进现代康复医学体系之后,康复医学在中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83 年,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拉开了发展我国现代康复医学事业的帷幕。近十多年来,康复医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分支学科,如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老年康复、儿童康复、肿瘤康复和精神康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