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骨盆骨折

第八节 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多由于压砸、轧辗、挤撞或高处坠落等直接暴力引起,也可因肌肉剧烈收缩而发生撕脱骨折,多为闭合性损伤,且常合并腹腔脏器损伤、大量出血、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损伤。而骨盆骨折的康复与临床医学是截然不可分的,伤者的生命力不能保证,就无从谈及伤后的康复,而骨盆骨折伴发的各系统损伤,在康复的过程中则分别暴露出来。所以,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以现代医学急救理论为基础,采用西医之手术内固定结合中医的局部固定,可以将整复、固定和功能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

1.骨盆骨折本身的治疗

为了更好地处理骨折及脱位,可将骨折脱位分为四型处理:

Ⅰ型:无损于盆弓完整性的骨折,如髂骨翼骨折、髂前上、下棘骨折,对此型骨折无移位或移位不大的患者,仅卧床休息,保守治疗。2~3 周后即可下地活动,但如有个别骨折块的游离突出于会阴部皮下。则需手法复位。少数移位较大的,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

Ⅱ型:为盆弓一处断裂骨折,也属稳定性骨折。如单纯耻骨联合分离、单侧耻骨枝骨折,这类骨折均采用保守治疗,卧床休息2~4 周。

Ⅲ型:为盆弓两处断裂或多处骨折。是极不稳定骨折,如双侧耻骨上、下肢骨折,或耻骨联合分离,同时伴有骶髂关节脱位,或骶髂关节附近之髂骨骨折,在腰麻下手法复位。复位后用髂骨髁上牵引维持6~8 周,并结合骨盆悬吊或骨盆弹力夹板固定4~6 周。

Ⅳ型:为髋臼骨折或合并有中心型髋脱位,这类骨折一般采用卧位休息。保守治疗,但如有中心型髋脱位的应予以股骨髁上牵引复位;必要时以股骨大粗隆侧方牵引,以达复位并维持牵引4~6 周。

2.骨盆骨折并发症的治疗

(1)休克:首先积极抗休克,迅速、有效地恢复血容量。补液输血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血压是否回升,中心静脉压是否恢复正常,尿量及心电变化等。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要积极找出活动性出血部位,通常髂血管、胸、腹腔内和腹膜后是主要而常见的出血部位;同时骨折错位也是出血的重要原因。所以对损伤的髂部大血管予以妥善的结扎和修复,以及错位骨折的复位和采用内或外固定,是控制出血的关键措施。

(2)直肠肛管损伤:此种损伤伤口污染严重极易引起感染,应及时予以清创,清除一切坏死组织及异物。直肠应予及时修补并行结肠造瘘术。肛管损伤则强调局部引流,必要时持续负压吸引。

(3)膀胱及尿道损伤:膀胱破裂均应手术探查缝合。尿道损伤可放入较细的软导尿管,留管3~4周;若导尿失败可行尿道会师术及耻骨上膀胱造瘘术,术后定期尿路扩张。

(4)女性患者骨折合并阴道损伤,必须及时修补破裂阴道,可避免日后阴道狭窄。

(5)神经损伤:神经多为牵拉伤,大多能恢复,一般不做特殊处理,但如有足下垂或骶管骨折伴大小便功能障碍者,以早期手术探查减压为佳。

3.运动疗法

骨盆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强调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稳定性骨折患者,伤后1 周即可练习下肢肌肉收缩及踝关节活动,伤后2 周练习髋膝关节伸屈活动,3 周后可扶拐下地活动。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在牵引固定期间应加强下肢肌肉的收缩及踝关节活动,解除固定后,应抓紧时间进行全身活动。

4.物理疗法

初期伤部以出血为主,可用冷冻法,起止血作用。伤后数日应积极促进血肿及坏死物吸收,以减少瘢痕形成。对于腹膜后血肿及软组织损伤甚至是开放性损伤,以温热、光疗及磁疗为主。对于深部组织损伤及血肿,以超声波疗法结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法为主。对于神经损伤者,可结合穴位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