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急性期)

一、早期(急性期)

1.单纯脊柱骨折脱位的治疗与康复

单纯脊柱骨折脱位依受伤部位不同又分为颈椎骨折脱位及胸腰椎骨折脱位。

(1)颈椎骨折脱位:治疗该部位骨折脱位时常根据损伤的解剖部位、骨质及韧带软组织损伤的范围及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和有否脊髓损伤等一并考虑,不向类型损伤的具体治疗方法虽各不相同,但该区域内损伤的治疗目的,主要是复位、稳定脊柱并对损伤的脊髓做必要的减压,颅骨牵引常为首选方法;但如果牵引重量达12~15 kg 时仍未能复位,应考虑其有机械阻力,如关节突骨折交锁或软组织韧带嵌入而行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可以用,但必须谨慎操作,以免加重损伤。

(2)胸腰椎骨折脱位:脊柱骨折的70%发病率在胸腰段,该段为脊柱生理弯曲相互交界处,活动度较大,是脊柱骨折脱位的好发部位。该段受伤机制种类繁多,治疗方法多样,现归纳如下:

①卧硬板床。

②骨折处垫枕:垫枕放置要以伤椎后突处为中心,开始厚度以患者舒适为度,一般厚为5~10 cm,以后渐增高,尽可能达到15~20 cm。垫枕高度不够,不足以使脊柱维持过伸位,垫枕的部位不准,不但影响疗效,且起反作用,造成伤椎屈曲,甚而加重神经损伤。

③背伸四步法练功。

第一步(五点支撑法):伤后第二天,疼痛减轻后,患者即可仰卧在硬板床上,用头部、双肘及足跟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每日练功4~5 回,每回可20~50 次,次数逐渐增多,幅度逐渐增大。

第二步(三点支撑法):1 周后患者将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足跟撑在床上,而身腾空后伸。

第三步(四点支撑法,也就是拱桥支撑法):4 周后,患者用双手及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一拱桥状。

第四步(燕子点水法):2 周后,俯卧位抬头挺胸,双臂后伸,使胸部离开床面,两下肢过伸,向上翘起离开床面,呈燕子点水样,每天反复做2~4 次,每次坚持5~10 min。

一般压缩椎体骨折,经过3~4 周的上述步骤刻苦锻炼即达到大部分复位。

2.脊柱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1)内固定手术的方法:长期以来,对已经完全损害的骨髓认为外科手术不能恢复其功能,一般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无外科手术适应证;但近十几年来,由于脊柱外科技术和脊柱、脊髓影像学、电生理学诊断技术的进展,使脊柱脊髓损伤的外科手术治疗再次受到重视。

临床实践证明,正确及时的外科手术治疗可以达到下述目标:①解剖复位,是最好的椎管减压,纠正畸形,可防止晚发性脊髓功能损害。②有效椎管减压,可促进残存的脊神经功能恢复。③重建脊柱稳定性,可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促进早期活动和早期康复。因此,外科基本原则是应根据脊柱损伤类型、脊髓损伤程度来确定手术方式并早期手术,并根据骨折类型的生物力学特点选用术式和有效内固定器。已确定为,完全截瘫者或无神经损伤者一般不需椎管减压,避免进一步损伤脊柱稳定性和脊髓功能。

手术方式经十余年的发展,最终确认以Armstrong 的手术选择切实可用,其方法是:

①爆裂骨折无神经功能损害者应用双哈氏撑开棒。

②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者应用侧前方减压术式加用Casp 前路内固定,也可应用后外侧减压加用后路哈氏棒内固定。

③骨折脱位则用哈氏撑开棒加棘突间钢丝固定或用Dick 器械。新近已发明爱德华兹套棒,性能优于哈氏棒。

④后位损伤如为单纯椎板骨折,行椎板减压术。

⑤无神经功能损害者不做预防性椎管减压。

(2)伴脊髓损伤的手术

①首先采用上述所及的手术方法早期切开减压。

②低温疗法:脊髓损伤后,迅速发生灰质中央性进行性出血坏死并自溶,哪怕是浅而轻微的损伤也会发生坏死,故传统的椎板切除减压术不能停止坏死的进展。应用硬膜外或硬膜下低温盐水4℃~6℃持续灌注1~4 h,可使伤髓肿胀消退,体积缩小。

③肋间神经与腰骶神经吻合术:医学实验证明,周围神经损伤后可以修复,并且可以恢复部分肌肉的功能。但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很多,如损伤距手术的时间,手术适应证,游离神经的条件,神经吻合的技巧,肋间神经与吻合神经的粗细比例,等等。

3.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

(1)西医西药

①脱水疗法:在损伤初期或手术后,立即使用药物进行脱水治疗,可减轻脊髓水肿,保护和恢复脊髓功能,常用药物有甘露醇、山梨醇、尿素及高渗葡萄糖,轻者可用利尿药。

②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预防或减轻脊髓水肿,保护细胞膜使之不受损害;保持血管完整性;防止溶酶体及其他酶释放作用;抑制损伤组织内儿茶酚胺的代谢与聚积;对脊髓白质有显著稳定作用,通常静脉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③抗儿茶酚胺药物:该类药有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合成,耗尽其贮存或阻断其受体作用,常用药物有利血平、左旋多巴等。

④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急性损伤者,脊髓组织内继续出血是造成后来脊髓损害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上应用6-氨基己酸,可对抗纤维蛋白酶的溶解;增强凝血块的稳定性。

⑤低分子右旋糖酐:可改善组织微循环,减少缺血坏死,促进水肿消退,缩短治疗时间,有损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2)中医中药

①中药内服:脊柱骨折早期表现为气滞血瘀。治疗上活血、理气兼顾,调阴和阳并重,常用攻下逐气,行气消瘀,凉血止血及开窍通气法。根据“留者攻之”的原则,临床通用桃仁承气汤、大承气汤。又以“结之散之”的疗法,常用复元活血汤。方药:生地15 g,桃仁12 g,当归10 g,赤芍10 g,红花10 g,大黄10 g,田七粉2 g,甘草6 g,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服。

②中药外敷: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类药物外敷,常用木瓜、红花、公英各60 g,土鳖、乳香、没药各40 g,栀子30 g,黄柏100 g,黄连30 g,大黄150 g,研末后用红花酒精和凡士林调膏。

在此,特介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在中药汤剂的基础上,研制成的“截瘫康”冲剂,其组方原则为补肾阳、通督脉、活血通络。其组成为鹿茸、鹿角、杜仲、当归、银花、熟地、鸡血藤,每袋4 g,每次服1 袋,每日3 次,温开水冲服。

③针灸:对于外伤性截瘫,中医认为其伤虽在脊柱,实乃损害其督脉。其经络属肾络脑,总督全身之阳,手足三阳之脉均交汇于此。督损则气乱血溢,手足三阳经气不通,气血瘀滞,筋经失养;其结果,阳气不能达于肌表,精血不能濡养五脏,以致肢体萎废不用,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截瘫等症。督脉针灸旨在疏通督脉、温肾壮阳、活血化瘀,使阳气通达全身,使精血荣养四末而恢复机体各部功能。

具体方法如下:取穴法,在督脉上,分别取脊髓损伤部位上端上一椎及损伤部位下端下椎的椎间隙作为主穴,随症选配命门、腰阳关、八髂、环跳、委中、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昆仑等穴。

进针法:患者取俯卧位,位于胸椎处的穴位,采用由下向上的斜刺法;腰椎处的穴位则垂直进针,深度为1.5~2.5 寸,因人而异,以患者有电击感及较强的酸胀麻和灼痛感为度。

4.体育疗法

(1)被动运动:不是借助于患者的肌肉的主动收缩,而是由一位理疗者或家属来活动患者的关节,当肌肉极度无力或麻痹时,被动运动能保持肌肉和关节的活动性。当关节快强直时,被动运动可帮助关节恢复其活动性,这种运动对外伤性截瘫的早期患者是非常有用的。需要强调的是,截瘫患者如果不从早期开始并持续几周的被动运动,其关节很快就会僵硬。

(2)助力运动:患者肢体在理疗者的帮助下,主动地、积极地做肌肉收缩运动,这种锻炼对于截瘫患者的早期恢复,对于创伤或手术后因疼痛和无力所致的关节活动障碍者,都是有帮助的。

5.物理疗法

(1)电疗法: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是一种功能性电刺激器。主要用于瘫痪肌肉的功能锻炼和辅助不完全性瘫痪肢体的运动。其他尚有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低频脉冲电流疗法及高频电疗法等。

(2)光疗法:常用紫外线、红外线及激光等。

(3)温热疗法:常用石蜡疗法。

(4)冷冻疗法。

(5)超声波疗法。

(6)磁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