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智力的结构

二、智力的结构

在探讨什么是智力的同时,心理学家也试图了解智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受心理测量学和统计学的影响,早期有关智力结构的研究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因素分析的路线。20 世纪60 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及神经心理学的发展,学者们开始重视从心理过程来分析研究智力的内部机制。

(一)因素分析路线

1.二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1904 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首先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心理测量的数据,发现各种能力测验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正相关。于是,他将这一现象归结为在人的能力结构中存在一种一般因素(亦称g 因素)。后来,他又提出还存在一种或几种特殊因素(亦称s 因素),由此构成了他的智力二因素论。他认为,对同一个体而言,g 因素是稳定的,会渗透到所有与智力活动有关的任务当中,而s 因素只渗透到一种单一的任务当中,因此,g 因素的心理学意义更大一些。由于斯皮尔曼强调g 因素的重要性,所以,有人也把他的智力结构理论称为单因素论。与斯皮尔曼同时代的心理测量学家深受g 因素理论的影响,一些人依此编制IQ 测验来测量g 因素。

不过,从20 世纪20 年代起,开始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1921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mdike)提出,智力有三种,分别为社会智力(如处理人际关系)、具体智力(如处理日常事务)和抽象智力(如处理语言和数学符号等)。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多因素论。在他之后提出的智力结构理论大多属于多因素论,不过,在因素数目上及名称上有所不同。

瑟斯顿(L.L.Thurstone)也认为智力包含多种因素。1938 年,他用因素分析法对测量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后提出,在人类的智力结构中包含以下七种最基本的心理能力:

·言语理解:理解文字和语义的能力。

·言语流畅性:流畅地使用词汇的能力。

·推理:从一组材料中发现规律、原理的能力,包括归纳和演绎。

·空间表象:想象物体或图形的二维或三维空间关系的能力。

·数字:迅速和正确地计算和处理数字的能力。

·记忆:快速记忆的能力。

·知觉速度:迅速且正确地辨别物体、图形和符号的细微差异的能力。

基于上述理论构想,瑟斯顿于1941 年编制了著名的基本心理能力测验(Primary Mental Abili-Test)

1967 年,吉尔福特(J.P.Guilford)根据20 多年的因素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立方体状的智力结构模型。该模型所包含的因素多达一百多种,被视为瑟斯顿理论的扩展。吉尔福特用操作、内容和结果三个维度来组织已发现的一系列智力因素。

(1)操作维度指的是智力活动的方式和心理过程,可以细分为五种:①认知(知觉或直接发现)。②记忆(保持已学过的东西)。③发散性思维(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求得新的答案)。④辐合性思维(通过逻辑演绎得出一个客观正确的答案)。⑤评价(按照一定的标准判断知识的合理性)。

(2)内容维度指的是智力活动过程中所用材料或信息的性质,可以细分为四种:①图形(通过感官看到的具体信息,如物体的形状、大小)。②符号(事物的象征标志,如数字、单词)。③语义(言语的含义或概念)。④行为(各种行为模式)。

(3)结果维度指的是把某种操作运用于某种内容所得的产物,可以细分为六种:①单元(最基本的生成形式,如一个单词、一个数字或一个概念等)。②类别(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单元抽象概括成一类)。③关系(了解单元与类别之间的关系)。④系统(推断系统内部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⑤转换(对形态、结构、关系和意义等认识的改变)。⑥蕴涵(从已知的信息中观察到某些结果)。

上述三个维度的变化组合共构成5×4×6=120 个因素。后来,吉尔福特在1982 年又将内容改变为视觉、听觉、语义、符号和行为五种。这样,原来的120 个因素就变成了150 个(5×5×6=150)。1988 年,他又将操作维度中的记忆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这样,操作维度就变成了六种,智力结构模型由原来的150 个因素增加到了180 个(6×5×6=180)。

1983 年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在他的智力结构理论中最初只包括七种智力,后来他又增加了一种。这八种智力分别是:

·语言:运用语言描述事物、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逻辑:数学:进行数理运算、逻辑推理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

·空间:对形状、色彩和空间关系等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事物表现出来的能力。

·音乐:对节奏、音调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音乐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身体运动:操纵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来制造产品以及运用肢体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人际关系:觉察他人的情绪、欲望和意图并能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个性、优势和弱点等的能力。

·认识自然: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植物和动物进行辨别和分类的能力。

沿着因素分析的路线,研究者们找到了数目不等的因素。由于研究结果不一致,20 世纪上半叶,智力研究领域还有过二因素论与多因素论之争,不过到了20 世纪下半叶,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采取一种调和的观点,即用层次结构理论来整合已有的各种学说。

2.层次结构论

1941 年,卡特尔(R.B.Cattell)首先提出了一个层次结构的理论构想,后来该理论为霍恩(J.L.Hom)所修订和发展。卡特尔和霍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取出了五个因素,即流体智力、晶体智力、视觉能力、记忆提取和执行速度,其中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是两个主要的因素。流体智力与人的生物学特征有关,指的是非言语的和较少受文化影响的心理能力;晶体智力则反映了通过系统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与人的文化背景、教育和经验密切相关。另外三个因素为次要因素。由于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他们认为,这暗示了在它们之上有一个一般因素(g)存在。

英国心理学家弗农(P.E.Vemon)于1961 年提出了另一种层次结构模型(见图9-1)。他认为:智力的最高层次为一般因素(g);第二层包括两大因素群: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与实践和机械方面的因素,叫作大因素群;第三层由一些主要的心理能力构成,如数学能力、言语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心理动作能力等,叫作小因素群;第四层则包括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图9-1 弗农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

弗农的层次结构模型比卡特尔和霍恩的模型复杂得多,它把斯皮尔曼、瑟斯顿及吉尔福特等人的智力结构理论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并予以适当的解释,因而,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所接受。该理论对20世纪60 年代以后发表的智力测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认知和神经心理学路线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崛起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已不满足于寻找智力这个“化合物”中的组成元素和描绘智力结构的静态画面,而要探讨智力活动的过程和内部机制。在所有沿着这条道路孜孜不倦探索并已取得显著成就的心理学家当中,斯腾伯格和戴斯(J.P.Das)是最杰出的代表

1.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1985 年,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该理论从主体的内部世界、人赖以生存的客观外部世界以及联系主客体的经验世界这三个方面来阐释智力的本质和内部机制,提出了三个紧密关联的亚理论,即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情境亚理论(图9-2)。

图9-2 斯腾伯格的人类智力三元理论

情境亚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智力就是指向于有目的地适应、选择和塑造与人生活有关的现实世界的心理活动。一般来说,个体总是努力适应他所处于的环境,力图使自己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例如,儿童到某所学校上学,他首先要适应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进度。当他不可能或不愿意适应时,就会尝试选择他能够或有可能达到的一种和谐环境,如跳级、留级或转学。如果个人不能很好地适应他的环境,又不能选择一个新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改变环境了,比如,要求换老师,修改教学进度,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等等。

经验亚理论试图说明智力是个体处理新事物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斯腾伯格认为,一个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弱的人能够更有效地处理各种新事物,适应新环境。而且,处理事物的次数多了,有能力的人还善于积累经验,自动地启动相应的程序来解决类似的问题,从而把心理资源节省下来用于处理其他问题。

成分亚理论着重刻画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所谓成分,指的是对物体或符号的心理表征进行操作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成分可以分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一获得成分三类。元成分(meta components)具有高级控制功能,用于对其他成分进行计划、监控和决策。具体来说,它要确定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分配心理资源,监控解决问题的过程,接受外部反馈等。操作成分(performance components)是执行具体认知加工任务的过程,包括信息的编码、信息的组合或比较,以及反应等。知识-获得成分(knowledge-acquisition components)是用于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包括从无关信息中挑选出相关信息,将经过选择的信息组合成一个完整而适当的整体,建立新获得信息与过去获得信息之间的联系等。

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不仅拓展了智力的内涵,而且较详细地阐述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为智力评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支撑。

2.戴斯等人的PASS 模型理论

戴斯、纳格利尔里和柯尔比(Das,Naglieri,Kirby)通过广泛地收集和研究与认知过程有关的实验及神经心理学的证据,于1994 年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的因素构成论完全不同的智力理论,即PASS 模型理论(图9-3)。

在PASS 模型理论中,P、A、S 和S 四个字母分别代表计划(planning)、注意(attention)、同时性加工(simultaneous processing)和继时性加工(successive processing)。把四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即表示该模型包含了上述四个认知过程,其中注意/唤醒过程构成第一机能单元,同时性加工过程和继时性加工过程构成第二机能单元,计划过程构成第三机能单元。

第一机能单元是PASS 模型的基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使大脑维持在一种合适的唤醒状态,使个体对某些刺激有敏感性,能够有选择地接收和加工信息,保持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有效地分配心理资源等。

第二机能单元是该模型的关键部分,主要负责对信息进行接收、编码、贮存、提取、再编码等。它有两种编码方式,一种是同时性编码,其特点主要有五个:①信息的片段(单词、数字、线条)之间必须具有某种关系。②这种关系或发现这一关系的基础知识必须存在于长时记忆中。③编码的结果是一个整体单元,只占工作记忆的一个空间。④最初引起编码的信息在同时性编码之后不必保留其原来的顺序。⑤一些最初编码得来的信息可能会丢失。

另一种是继时性编码,其特点主要有三个:①知觉序列性关系。②最初产生的继时性编码与编码中的各单元在工作记忆中所占据的空间一样多。③随着练习与过度学习,编码中的序列联系可达到自动化程度,此时,可以毫不费力地产生一个整体序列,于是占据工作记忆的空间就比较小了。通过这两种编码,个体原有的知识库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第三机能单元是该模型的高级部分,主要负责行为的规划、评价和调控等。具体来说,这部分要确定行为的目标,制定或选择一组策略和方法,将行为结果与最初的目标进行比较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行为进行调控。

图9-3 能力的PASS 模型

上述三个机能单元都是在知识的基础上运行的。第一与第三机能单元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它们与第二机能单元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整个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或不协调都会导致智力机能的障碍。

PASS 模型理论是建立在鲁利亚(A.R.Luria)大脑机能模型理论基础上的,并有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持,因此,它是一个比较可靠的理论。该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阐释智力活动的心理机制,使智力研究由外部向内部又推进了一步。不过,相对于人类复杂的智力而言,该理论显得过于简单。由目前智力研究的现状来看,要想把智力这只“黑箱子”看清楚,心理学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