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复的步骤

三、精神康复的步骤

精神康复的最基本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康复措施及康复训练,使病情缓解的患者避免复发,让已有社会功能缺陷与精神残疾的患者有机会接受恢复其社会功能的训练或为重建某种社会技能。这项工作的开展及完成,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程序和步骤,可以按照以下程序和步骤进行。

(一)康复前的检查和评定

对患者行为的评估,康复的目的之一是矫正患者的不恰当行为,建立和巩固良好的行为,因此在康复前应作行为评估。

1.正常行为的判定

“行为”的概念可简单地理解为每个人每天的全部活动。行为的两个品质就是“正常”和“不正常”(异常)。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常的唯一方法是与正常人群公认的行为标准相比较,例如某位精神病的患者清晨不刷牙、不洗脸,如果是在具备刷牙、洗脸条件下周围人都这样做的环境里,那么,他的不刷牙、不洗脸就属于异常行为。如果,处在滴水如金的沙漠环境中,大家都不刷牙,那么不洗漱的行为是正常的。可见,行为与环境条件、个人情况、知识水平以及年龄、性别都有密切关系。总之,要根据行为出现的时间、地点、频度、不同文化背景等来判断患者的行为是否正常。譬如,在中国的清代,男子蓄发留辫子是正常行为,如果在现代有一位男子蓄发留辫子,他的行为是不正常;如果,在海滨浴场人人都穿泳衣,就是正常行为,那么有人在音乐堂穿泳衣就不是正常行为;同样的某种行为发生频度太高,也不正常,如果一个人在受到赞许时,鞠躬表示谢意,这是正常的,如果反复鞠躬数十次,必然引起人们哄堂大笑,那么他的行为是不正常的;用不同的文化背景来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异常其标准差异很大,如在法国的尼斯海滨裸泳是正常的行为,而在许多国家是不允许的,如果有人模仿法国的某些行为,他的行为应该是不正常的。

2.行为的评估和记录

无论在社区、家庭及住院情况下,有条件者都应对患者的不良行为的出现进行计数和记录持续的时间。如某一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主要精神症状消除后,不主动外出。要记录患者这种行为每周出现几天、如果能主动出门能持续多长时间。只有这样,当经过康复训练后,上述行为出现的频度和持续时间有变化,通过对比才能显示出疗效。

3.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了解患者是否知道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防止复发的知识。

(二)制订康复计划

1.制订防疾病复发的措施

这是康复措施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找出康复目标

根据家庭、社会对患者的要求以及患者实际能够达到的能力,来确定康复的目标。如一位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病前系家庭主妇,得病后失去了做饭能力,康复诊断为家庭主妇行为缺损,而其丈夫和患者本人都要求出院后能为家人做饭,那么学会做饭(恢复原来技能之一)就是康复目标。另一位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差,患者及家属希望继续上学,那么这位患者的康复目标是重返学校

3.明确康复措施

如使用行为矫正法,还是功能训练法或认知行为治疗等等。

4.确定康复疗程

根据康复诊断的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和康复目标的难度大小,以及人力、物力情况,病情、家庭、社会的需要,制订康复疗程长短。短至数月,长至数年。

5.制订出具体康复计划

和患者与家属共同制订康复计划,分步骤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