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管理与早期康复

一、急性期管理与早期康复

急性脊髓损伤患者需要综合、系统的评估,在此基础上通过全面细致的治疗与康复,帮助患者迅速过渡至稳定期进行进一步的早期强化康复训练。

1.呼吸系统功能评估与管理

T12 至马尾损伤通常没有肺部功能障碍。T5~T12 脊髓损伤,腹肌和肋间肌的功能障碍程度逐渐加重、导致呼气时咳嗽力量逐渐减弱。T5 以上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咳嗽功能基本丧失,而C5 或更高平面的脊髓损伤患者的吸气功能也出现障碍。在脊髓损伤的早期,C4 水平的脊髓损伤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机械通气但一般可以逐渐脱机。C3 及更高水平的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膈肌的神经支配丧失被迫持续机械通气。但是,那些损伤水平很高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最终可能能够脱机。

急性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肺部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肺炎、肺不张、肺栓塞、急性呼吸衰竭等。在患者入院后,常规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气道湿化、辅助排痰、呼吸康复,同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加以特殊治疗。

对患者实行呼吸功能康复的目的在于增加肺活量及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为保证通气良好,所有患者都需要做深呼吸锻炼。如有可能,可进行专门的膈肌、侧肋部和肺尖部的呼吸锻炼。在患者进行有效呼气期间,治疗师要用两手在患者胸壁上施加压力,并且要将两手尽量分开。每次呼吸之后,治疗师都应变换手的位置,以尽可能多地覆盖患者胸壁。这种手法对胸壁有挤压作用,使之形成轻度的被动呼气,这样,随后的吸气也会更加充分。腹肌部分麻痹或完全麻痹的患者,不能做咳嗽动作,治疗师要用双手在其膈肌下面施加压力,以代替其腹肌的功能,帮助患者完成有效的咳嗽动作。

2.心血管系统评估与管理

脊髓损伤后患者心血管系统常见问题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自主神经过反射致高血压等问题,其中,以肺栓塞对患者的威胁最大。在脊髓损伤后的最初几周内发生DVT 的危险性较高。文献报道DVT 的发生高峰为伤后30 d 左右,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多数作者认为未使用低分子肝素前的发生率在20%~30%之间。通常使用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二维扫描)评估DVT 的情况,实验室检查中D-二聚体的检查有一定价值。D-二聚体检查结果阴性通常可以除外DVT 或肺栓塞;但是,很多其他的临床情况可能导致D-二聚体检查结果阳性。肺动脉造影或螺旋CT扫描的准确性更高。新近美国公布的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在急性脊髓损伤发生后,根据危险因素的不同,对DVT 的预防措施持续8~12 周不等。早期(伤后72 h 内使用)使用低分子肝素和弹力袜、下肢循环气压助动泵可有效减少DVT 的发生(降至2%~27%)。

3.低钠血症的评估与处理

低钠血症是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尤其是高位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常见的并发症,脊髓损伤后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病率18.6%~37.2%,颈脊髓损伤患者中发病率为45%~100%。对于颈脊髓损伤患者应在入院后定期作血生化检查,严密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神经系统体征及24 h 出入量,适度限水,进高钠膳食,一旦发现低钠血症,应积极补充钠盐并将每日入量控制在2500 mL 以下。同时每日检查血钠及尿钠值,如发现血钠急剧下降、尿钠超出80 mmol/24 h,应除外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SIADH)的可能。对于临床表现高度类似SIADH 的低钠血症患者,治疗应以限水为主。如患者出现急性低钠血症即24~48 h 内血钠急降10 mmol/L 以上,患者会出现脑水肿症状如嗜睡、神志淡漠、谵妄、幻听、定向力减退等表现,应立即静点高渗盐水、使用20%甘露醇脱水并严格限水治疗。积极掌握气管切开的指征以抢救生命,同时注意发生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可能。

4.皮肤的管理

压力和剪切力对神经损伤后的皮肤有很大的危险,尤其在骨突的位置。在急性期要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对损伤平面以下的皮肤挫伤进行积极处理十分重要,对很小的伤口也要进行仔细的处理以防止其长期不愈合。对所有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在保证脊柱稳定性的前提下由护士为其每两小时进行一次轴向翻身十分重要,可避免压疮的发生。使用防压疮气垫也有一定效果。

5.被动运动和正确肢位

在患者处于脊髓休克期内,即受伤的大约前6 周内,要每天进行两次被动运动,以后可每天做一次,一直持续到患者能够进行主动运动,并且能够靠自己的力量保证充分的关节活动范围为止。关节被动运动操作要缓慢、轻柔,并有节奏地进行,以避免损伤既无感觉又未受保护的关节和其他麻痹的组织结构。要避免活动范围过大。特别是膝关节和髋关节的活动范围不可过大。因为任何组织的拉伤都会成为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的诱发因素。髋关节外展限制在45°以内,以避免大腿内侧结构被拉伤。对患膝关节内侧要一直加以保护,防止拉伤内侧韧带。当患者下段胸椎或腰椎有骨折时,作屈髋动作时要小心,勿使其腰椎活动。如果运动时患者感到疼痛,屈曲动作就要限制在无痛范围之内,并随着骨折部位疼痛的减轻而逐渐扩大活动范围。直腿抬高的同时,踝关节背屈可以增加对跟腱的牵拉作用。禁止同时屈曲腕关节和手指,因为这个动作可造成伸肌肌腱的损伤,导致其活动能力和功能的丧失。禁止同时伸腕关节和手指,因为可能导致屈指肌腱损伤或松弛,导致患者抓握能力的丧失。特别是在颈6 完全损伤的患者,通过腱固定技术,伸腕时手指被动屈曲可获得一定的抓握能力,如屈肌腱损伤或松弛则这一能力将丧失。患者卧床期间需采取正确肢位以预防关节挛缩。

6.主动运动

在患者受伤后的第一天,就要开始对有神经支配的肌肉进行轻柔的辅助主动运动,并逐渐过渡到无辅助的主动运动。要鼓励患者尽可能早地进行独立的功能性上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