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6 岁儿童发展量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智力测验的广泛应用,对婴幼儿发展的评估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心理及临床工作者的重视。1940 年,美国耶鲁大学的格塞尔(A.Gesell)发表了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格塞尔发展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在20 世纪60 年代,弗兰肯伯格和多兹(W.K.Frankenburg&J.B.odds)编制并发表了丹佛发展筛选测验(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DDST)。随后,韦克斯勒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贝利婴儿发展量表(Bayley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麦卡锡儿童能力量表(McCarthy Scales of Children Ability,MSCA)和布雷泽尔顿新生儿行为评估量表(Brazelton Neonat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NBAS)也相继发表。
上面提到的这些量表,有一些如WPPSI、DDST、MSCA 等已经在中国标准化。不过,随着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国内的学者已不满足于修订国外的量表。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的一些学者开始自己研制标准化测验并陆续发表研究成果。中国3~6 岁儿童发展量表就是一个由我国学者自行研制的有代表性的幼儿发展量表。
1985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的主持下,中国3~6 岁儿童发展量表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到1992 年10 月通过专家鉴定为止,历时7 年。下面介绍该测验的构成、施测方法、常模团体的抽样、信度和效度等。
(一)中国3~6 岁儿童发展量表的构成
该量表由智力发展量表和运动发展量表两部分组成,共有16 个项目。每个项目所测量的主要内容如下。
1.智力发展量表
·看图命名
主试出示图片,要求受测者在5 秒钟内用恰当的词汇对图片上的景或物命名。有10 张图片,分为10 个题目,正确回答一题记1 分,满分为10 分。主要测量视觉辨认、记忆力和语言能力。
·量词使用
主试出示图片,要求受测者在5 秒钟内准确使用量词说明图上有多少东西。有9 张图片,其中一张图片用于练习,分为8 个题目,正确回答一题记1 分,满分为8 分。主要测量视觉辨认和使用量词的能力。
·看图补缺
主试出示图片,要求受测者在10 秒钟内指出图画中缺少的部分。有10 张各缺少一个主要部分的图片,分为10 个题目,正确回答一题记1 分,满分为10 分。主要测量观察力、记忆力及区分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能力。
·语言理解
主试出示图片并说出一个含有特定空间词汇的句子,要求受测者在10 秒钟内根据对句子的理解找到相应的图画。有7 幅图画,分为7 个题目,正确回答一题记1 分,满分为7 分。主要测量理解空间关系和语言的能力。
·按例找图
主试呈现图例后,要求受测者根据每组图片中几种图形间的关系,在10 秒钟内从备选的小图中找到应放在空白处的图形。有11 张图片,其中的一张是图例,分为10 个题目,正确回答一题记1 分,满分为10 分。主要测量视觉辨别能力、图形比较、想象力、分析概括及类比推理的能力。
·袋中摸物
要求受测者从一个装有各种小物品的布袋中一个一个地取出主试指定的物品。分为8 个题目,每题限时20 秒。正确回答一题记1 分,满分为8 分。主要测量对物体形状、大小、软硬等物理特性的认知与分类、词语理解、触摸觉和手的灵巧性等。
·拼摆图形
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要求受测者照图纸拼出图形;第二部分要求受测者在看过摆好的图形之后,凭记忆用彩色积木照样摆出图形。两部分各有题目6 道,每题限时30 秒。正确回答一题记1 分,满分为12 分。主要测量视-动协调能力、色彩分辨能力、记忆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
·数数算算
共有16 个题目,分为三类:第一类由第1~4 题组成,主要测试儿童对数的认知;第二类由第5~9 题和第11 题组成,都是计数题;第三类由第10 题和第12~16 题组成,都是计算题。每题限时10 秒。正确回答一题,第1~12 题记1 分,第13~16 题记2 分,满分为20 分。主要测量数概念、数量推理和计算能力。
·分析错误
主试呈现图片后,要求受测者指出图上的人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图9-8)。有6 幅图画,分为6 个题目,每题限时20 秒。正确回答一题记1 分,满分为6 分。主要测量观察力、记忆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社会常识
要求受测者回答8 个有关日常生活的常识问题。每题限时30 秒。正确回答一题记1 分,满分为8分。主要测量对日常生活用具、场所以及行为规范正确认知的能力。
·人物关系
主试出示图片后,要求受测者指出图中人物的特征和关系。有两张大图片,共提出14 个问题。每题限时10 秒。前8 个问题,正确回答一题记1 分,后6 个问题,正确回答两题记1 分,满分为11 分。主要测量对人物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的认知以及对人物关系的判断能力。
上述11 个项目中的第1、2、4 项构成语言能力分测验,第3、5、6、7、8 项构成认知能力分测验,第9、10、11 项构成社会认知能力分测验。
2.运动发展量表
·单脚站立
要求受测者单脚站立,记录所能坚持的时间。最低分为0 分,最高分为5 分。主要测量儿童的平衡能力。
·立定跳远
要求受测者从起点线使劲往前跳,记录所能跳的距离。最低0 分,最高5 分。主要测量儿童的爆发力。
·左跳右跳
要求受测者双脚同时起跳,往一条直线的左边、右边来回不停地跳,不要踩在线上。该项目限时20秒。主要测量儿童动作的灵活性。
·蹲蹲站站
要求受测者先蹲下,再站直,又蹲下,再站直。该项目限时20 秒。最低分为0 分,最高分为5 分。主要测量儿童的耐久力。
·快捡小豆
先将小筒里黄豆倒在筒盖上,要求受测者把黄豆一粒一粒地捡到小筒里。该项目限时20 秒。最低分为0 分,最高分为5 分。主要测量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手部动作的灵敏度。
图9-4 中国3~6 岁儿童发展量表的题目样例
(二)施测方法
首先,要按照测验手册中的指导语对受测者逐项地进行测试。然后,将前11 个项目的分数相加,求得智力发展量表的原始分数;将后5 个项目的分数相加,求得运动发展量表的原始分数;将智力发展量表与运动发展量表的分数相加,求得整套量表的总分。最后,根据受测者的实足年龄和各项原始分数查测验手册中的原始分数与百分等级的换算表,即可对受测者的总体发展状况和智力及运动方面的发展水平作出评估。
(三)常模团体的抽样
本量表的常模团体是用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全国六大行政区的18 座城市的幼儿中抽取的。受测者的年龄分布在3 岁~6 岁6 个月之间,总人数为2368 人,男女各半。其中,5 岁前每3 个月划分为一组,5 岁后半岁为一个年龄组,共分为12 个年龄组。此外,分层变量还包括性别、家长文化程度、地区与城市级别等,并适当考虑家长的职业。所得样本的各层比例基本符合1986 年公安部编制的全国县市人口的统计资料。
(四)信度和效度
编制者用再测法(前后测间隔两周)检验了本量表的信度,所得的稳定性系数为0.893。分别计算4个分测验的分数与总分的相关来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所得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8~0.953 之间。这些数据均表明,该量表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在效度方面,编制者先后做了以下四方面的检验:①分析了量表分数的发展趋势,发现不同年龄儿童的各项测验成绩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②计算了量表分数与中国比内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结果为0.603。③计算了量表分数与教师评定的相关系数,结果为0.740。④分别在项目和分测验两个层次上进行了因素分析,从智力发展量表的11 个项目中抽取出了6 个公因子(命名为社会认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综合概括能力、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整套量表的4 个分测验中抽取出2 个公因子(命名为言语认知能力和运动操作能力),符合编制者的理论构想。
(五)评价
中国3~6 岁儿童发展量表是一套由国内学者自己编制的幼儿发展量表。它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为依据,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现有的婴幼儿发展量表,其内容效度较高。它的结构合理,测量项目丰富,测验材料有趣,从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结果来看,也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因此,适于在我国推广使用。不过,测验手册中提供的常模资料还不够丰富,在重新修订时需要制定多样化的常模,以便于发挥该量表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