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关节脱位康复
(一)肩关节脱位
1.概述
肩关节由肱骨上端的肱骨头和肩胛骨外侧的关节盂构成。该关节盂小而浅,肱骨头大而圆滑,关节囊及局部韧带较薄弱、松弛,因此肩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靠关节周的肌肉和韧带维持,肩关节的前下方是肌肉和韧带的最薄弱的部位,当暴力作用在这一部位时,肱骨头易冲破关节囊的前下方,因而发生前下方脱位。临床上肩关节脱位占全身关节脱位中第二位。分前脱位、后脱位两种,以前脱位多见。
2.病因
肩关节脱位的病因有间接暴力和直接暴力两种,直接暴力少见,间接暴力引起者多见。跌扑时上肢处于过度的外展。外旋位,手或肘部着地,外力经肱骨干传到肩关节,使肱骨头向前方或下方脱出。如果肱骨头停留在肩胛盂下,称为盂下脱位;停留在喙突下,称为喙突下脱位;停留在锁骨下。称为锁骨下脱位。
3.病理
肩关节脱位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关节囊撕裂和肱骨头移位。同时,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还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或合并肩胛盂边缘骨折,肱骨头骨折与肱骨大结节骨折等,其中有30%~40%的病例合并有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偶见腋神经损伤,复位注意检查。
4.临床症状
患者有明显外伤史,或有习惯性关节脱位的既往史,稍受外力作用即可发生脱位。脱位发生后,患肩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5.体征
肩关节脱位后,肩峰明显突出,肩峰下部的外侧失去正常的饱满而变成平坦样(称为方肩畸形)。在肩峰下方可摸到隆突的肱骨头。上臂处于外展位,呈弹性固定。测量上臂伤侧比健侧长(由肩峰至肱骨外踝)。伤肢肘部不能紧贴胸胁,搭肩试验不能完成。X 线检查可了解肱骨位置和移位方向,以确定脱位类型及有无合并骨折等。
6.治疗
(1)手法复位: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方式很多,我们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新鲜肩关节脱位应争取早期手法复位。早期局部瘀肿、疼痛及痉挛较轻,不需麻醉,只需给予止痛药物即可复位,复位易于成功。若脱位超过24 h 者,可选用针麻、血肿肉麻醉或全身麻醉,局部亦可先用中草药热敷,可配合按摩手法,以松解筋肉紧张。
①上提外位整复法:伤者坐位。一助手站在伤员的健侧,用两手分别伸过胸和背部,紧抱伤侧胸胁拔伸;另一助手站在伤侧,一手握住伤侧上臂的下端,另一手握住其腕部,然后将伤肢外展60°~70°,继而是外旋位进行拔伸。术者站在伤肩的后侧。用两手的大拇指压住肩峰,以作固定,余指扣住腋下的肱骨头。当感到助手拔伸肱骨头向外移动时,便把肱骨头向上提升并向外位。此时闻滑响声,肱骨头有向上弹回感,即已复位。复位后,助手把伤内收贴胁部,屈肘90°。接着作固定。
②外旋内收整复法:伤者坐位。一助手站在健侧,两手分别伸过伤员的胸部和背侧,双手在腋下合并,紧抱着伤员作固定。术者右手握住伤肢的肘部,并使伤肢的前臂搭在术者的右前臂上,使伤肢的肘部处于屈曲90°,术者的左手按住伤肩做固定,这时术者与助手作对抗拔伸约3~4 min。继而把伤时的上臂后伸,并极度外旋,紧接着再内收。此时如闻到肱骨头滑响声,伤肩的外侧平坦样已恢复饱满,则提示肱骨头已复回原位。如复位未成功,就应继续把伤肢向前上方提,并外展内收,使其复位。
③足蹬复位法:患者仰卧于台上,术者双手牵拉患肢腕部同时将脚跟伸入患者的腋窝(有肩用左脚,左肩用右脚),用力牵引患肢,在上臂外旋情况下逐渐内收,即可推压肱骨头使其复位。
(2)固定方法:复位后,在肩部上外敷药,屈肘70°,用布带悬吊前臂(患肢)再用绷带把伤臂与胸胁一起绕缠,将伤肢侧向上臂固定于胸肋部,最后用布带悬吊前臂于胸前。
(3)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
①指导伤员作指、腕、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及肩部顶颈耸肩锻炼,以防止肩关节粘连,并注意观察指端的血液循环及指屈伸活动有无障碍。
②每2~3 天更换敷药1 次,并检查伤部。
③2~3 周后可去除固定,进行磨肩旋转的功能锻炼。
(4)内服药:初期活血祛瘀,如云南白药,或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期,舒筋活络,大小活络丸;后期,六味地黄丸、八珍汤。
(5)外用药:早期双柏膏;中后期骨洗Ⅰ方、Ⅱ方。
骨洗Ⅰ方:
处方:威灵仙12 g,千年健12 g,透骨草15 g,钩藤12 g,刘寄奴15 g,宽筋藤15 g,苏木15 g,荆芥12 g。
主治: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促进骨折后期关节功能恢复。
用法:煎水熏洗伤处,每天1~2 次。
骨洗Ⅱ方:
处方:川椒9 g,桂枝12 g,细辛5 g,独活12 g,艾叶15 g。
主治:活血散瘀、温经通络。促进骨折后期关节功能康复。
用法:煎水熏洗伤处,每天1~2 次。
(二)肘关节脱位
1.概述
肘关节是一个复合性关节,由肱尺部、桡尺部等三组关节组合而成。肱尺部由肱骨的滑车端与尺骨半月切迹组成;肱桡部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凹组成;桡尺部由桡、尺骨上端组成上桡尺关节。这三组关节中,以肱尺部为主体,它属于蜗状关节,能使肘关节进行屈伸运动。肘关节囊的前后方较薄弱,两侧坚韧,形成肘部的内外侧副韧带,所以肘关节发生前脱位和后脱位,是全身关节脱位最多见者,多见于青壮年。
2.病因
肘关节脱位多数由间接暴力造成。
3.病理
跌倒时,手掌触地,上肢处于旋后位,肘部过伸,暴力沿尺骨上传至尺骨鹰嘴突。鹰嘴突冲击于肱骨下端的鹰嘴窝,将肱骨下端推向肘前方,使肘关节前侧的关节囊破裂;这时,肱骨下端继续向前移,冲击关节囊,尺桡双骨上端后侧脱出,因而造成肘关节后脱位。不少病例,常合并尺骨喙突撕脱骨折,肱前肌被剥离,肱骨内上髁骨折,肱骨外髁后缘骨折。若骨折片夹入关节内,则影响复位。
4.临床症状
受伤肘关节肿胀疼痛,肿胀发展很快,失去正常的伸屈功能,肘关节弹性固定于微屈位,约135°,患者常用健侧手托住患侧前臂。
5.体征
肘窝前丰满,前后径增宽,左右径正常,上臂与前臂比例失常,从前面看,前臂变短,肘后鹰嘴突异常后突,肘后上方空虚、凹陷。肘前可触摸到肱骨下端、尺骨鹰嘴桡骨小头可在肘后触到,肘后三角关系改变,肘关节被动屈伸活动受限。X 线检查:明确脱位类型,及有无合并骨折,以便确定治疗方案。
6.治疗
(1)手法整复:单纯性肘关节脱位及时就诊者,不加麻醉可复位;一般患者,应在针麻、局麻或臂丛麻下,取侧卧位或坐位。
①单纯的肘关节后脱位的整复方法:伤员取坐位。
一助手站在伤肢后侧,用两手握住伤肢上臂作固定。术者站在伤员的前侧,用另一手的大拇指按住肘前方隆突的肱骨滑车端,其余手指扣住鹰嘴进行拔伸。拔伸时将隆突部向后推按,将鹰嘴向前下提拉,顺势屈曲关节。这时关节有弹响感觉,使肘关节屈曲至90°~135°复位成功。
②外侧脱位整复法:患者取坐位。一助手固定上臂,另一助手固定前臂下端,进行对抗拔伸,术者用一手指按住伤上臂下端的内后侧,另一手按住伤肢前臂的外前侧,进行内外推端。前臂旋后,将外侧脱位变成肘后脱位。再按整复肘后关节脱位的方法,牵引屈肘法很容易复位。
③合并肱骨内上髁骨折的复位法:合并肱骨内上髁骨折的伤员,绝大数在关节复位时髁上骨折可随上复位。但在临床上复位时,个别骨折片可能会被夹入关节间隙内。这时要先使关节入为脱位,使髁上骨折片滑出关节腔,然后重新复位。
(2)固定方法:术后上双柏膏或跌打万花油等,肘屈70°,用绷带将肘部做“8”字或缚扎固定。然后用布带悬吊前臂于胸前。同时注意动静结合,预防关节失用性僵硬。
(3)内服药:早期,活血祛瘀,云南白药、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期活血舒筋,和营止痛汤;后期补益气血,强筋健骨,八珍汤或六味地黄汤、大小活络丸等。
(4)外用药:骨洗Ⅰ方、Ⅱ方。
(三)桡骨小头半脱位
1.概述
桡骨小头半脱位是儿童常见的损伤,4 岁以下的幼儿多见。但由于X 线不能显影,一直得不到医学界的承认。1960 年欧阳筱玺医生发表一篇文章,提出其发病机理,并名之为“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从此受到重视,并且载入中西医文献。
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伤势虽然不重,肘关节活动的功能同样受到影响。临床上有个别病例不经治疗亦能自愈,但绝大多数病例均需复位,才能获得痊愈。
2.病因
桡骨小头半脱位,多因猛力牵拉小儿前臂,造成肱桡关节松动而产生疼痛,小儿因疼痛而屈肘拒牵,使抵制在桡骨粗隆上的肱、头肌突然收缩,造成桡骨小头半脱位。
3.病理
桡骨小头脱位过程中,由于幼儿的桡骨小头发育不全,头小而颈粗,可能引起环状韧带不全滑脱,障碍关节自行复位。在牵拉前臂引起肱桡关节松动时,关节负压滑膜吸入关腔内,而阻碍关节自行复位。
4.临床症状
有牵拉或跌扑伤史,肘部疼痛,无肿或轻肿,桡骨小头拒拉。
5.体征
肘关节呈半屈曲,前臂处于旋前位。前臂上举或屈伸时,可见肢体颤抖无力,伤儿不愿屈伸肘部和用于取物。
6.治疗
(1)手法整复:伤儿取坐位,术者用一手大拇指肘部的外侧,另一手握住前臂,将肘关节轻度拔伸,并将前臂旋后届时,这时有弹响声即揭示已复位。如果伤肢不能拾取物,则提示复位未成功,可将前臂旋前进行复位。
(2)固定方法:复位后。可用跌打万花油纱布外敷。并用绷带悬吊前臂于屈肘90°位置。悬吊3~4 d 为宜。
(3)术后护理:应嘱其家长在穿衣时,先穿伤侧肢体后穿健侧肢体,解衣时先解健侧肢后解伤侧肢体。并嘱伤儿家长,在1~2 年内注意不要牵拉伤侧的前臂以免产生再脱位,或造成习惯性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