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疗法

一、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exercise therapy)也称医疗运动(therapeutic exercise),在我国也称体育疗法或体疗,是利用运动锻炼,通过促进功能恢复或功能代偿的途径来促进机体康复的方法。下面重点谈肌力练习。

(一)肌力练习基本原理

肌力练习(strength exercise)即用来维持及发展肌肉功能的专门练习。根据“超量恢复”的规律,肌肉或肌群作适当的练习,使肌肉产生适度的疲劳后,在休息过程中,肌肉经过恢复阶段达到超量恢复阶段,然后回到运动前状态。如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练习,可保持超量恢复不使消退,并逐步积累,使肌肉肥大,肌力增强。

肌肉收缩的强度对肌力练习的效果起决定性影响,以最大收缩强度的40%强度收缩时,运动单元募集率较低,且主要募集Ⅰ型肌纤维,对增强肌肉耐力有效;强度增大时募集率增高,Ⅱa 型Ⅱb 型纤维依次参与收缩,对增强肌力有效。首先要求恢复肌力,而肌肉耐力则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有较多机会锻炼,故宜首先重视高强度收缩的练习。

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原来肌力水平选择运动方式,如:

(1)肌力为0 时,进行电刺激及传递冲动练习,后者即主观努力,试图使瘫痪肌肉收缩的练习,此时大脑运动皮质发放神经冲动,经一定的运动通路向周围传递,其可以活跃神经轴索流,增强神经营养作用,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及功能恢复。常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

(2)肌力为1~2 级时,仍可采用肌肉电刺激法。此时肌肉已有一定的肌电活动,可以采用肌电反馈电刺激法,即用肌电图表面电极拾取肌肉主动收缩时的肌电信号,加以放大后,用以启动脉冲电刺激以引起或加强肌肉收缩。此法用专门仪器进行。它是肌电生物反馈与电刺激疗法的结合,可能取得较好效果。

此时传递冲动已能引起一定的肌肉收缩,可以与被动运动结合,成为助力运动。应注意强调主观用力,仅给予最低限度的助力,防止以被动运动代替主动运动。助力可由治疗师(士)用手法施加,也可由患者的健肢徒手或通过棍棒、滑轮系统提供。

(3)肌力为3~4 级时,应进行抗阻运动,使肌肉在运动中承受较大的阻力以增加肌纤维募集率,从而促进肌力较快的增长。

(二)抗阻练习

1.等张练习(isotonic exercise)

等张练习又称动力性练习(dynamic exercise),即利用肌肉等张收缩进行的抗阻练习。典型的方法是直接或通过滑轮举起重物的练习,如举哑铃、沙袋,或拉力器练习。其特点是其所用重物产生的运动负荷不变,肌肉产生的最大张力也不变,但在一个动作过程中关节处于不同角度时,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不同,所能克服的负荷也不同,为了完成全幅度运动,负荷不能太大。加之运动加速与减速时受惯性的影响,阻力矩不能经常与肌肉的最大力矩相称,使运动中一大部分时间阻力矩低于肌肉最大力矩,影响锻炼的效果。

用等张练习增加肌力的关键在于用较大阻力以求重复较少次数的运动即引起肌肉疲劳,即大负荷少重复的原则。Delorme 于1945 年据此原则提出一种渐进抗阻练习法(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PRE),取得较好效果。其法是先测定重复10 次运动的最大负荷,称为10 RM 值(10-repetition maxlmum),做3 组各10 次的运动练习,依次用1/2,3/4,及全10 RM 值做运动负荷。前两组用作准备运动,第三组是主要练习。每周重复测定10 RM 值,以修正练习时的实际负荷量,使其随着肌力的增长而增加。

2.等长练习(isometric exercise)

即利用肌肉等长收缩进行的肌力练习,由于不引起明显的关节运动,又称静力练习(static exercise)。等长练习操作简便,应用广泛。其缺点是被认为主要增强静态肌肉;有显著的角度特异性,即只对增强练习角度附近约20°范围内的肌力有效,也有报道对增强肌肉耐力作用较差,同时对改善运动的精确性、协调性无明显帮助。

1953 年Hitting 和Miiller 报道作一次持续6 s 的、强度为最大收缩的2/3 以上的等长练习即可显著地增强肌力。以后不少研究倾向于增加运动次数和负荷,如有人发现20 次6 s 的等长练习效果优于3 次6 s 的练习。以后更有人提出Tens 法则,即主张收缩10 s,重复10 次为1 组练习,每次作10 组练习,即每次做总共100 次累计1000 s 的等长收缩练习。等长收缩时间持续一般主张为6~10 s,有适当的间歇以利肌肉血液循环,推迟疲劳。可将收缩强度与重复次数作不同的组合,以利于重点增强肌力或耐力。

多角度等长练习(multi-angle isometric exercise,MIE),由于等长练习有姿位特异性,即关节处于某一角度下进行的等长练习,主要募集相应的一部分肌纤维,只对增强关节处于此角度邻近范围时的肌力有效。为了利用等长练习的优点同时克服这一缺点,近来有人提出多角度等长练习,即在条件许可时在整个关节运动幅度中每隔20°~30°做一组等长练习,以全面增强肌力。此法在等速肌力练习器械上进行比较方便。

3.短促最大收缩练习(brief maximal exercise,BME)

这是Rose 在1957 年提出的一种等张收缩配合应用的肌力练习方法,最初用在股四头肌练习。其法即在等张抗阻伸膝后维持等长伸膝5 s,重复5 次。其阻力酌情逐步增加。此法在临床上也有广泛应用。

范振华于1973 年将Delorme 的PRE 与Rose 的BME 法结合,设计一种股四头肌渐进抗阻练习方法。即先测定膝屈曲45°时的等长伸膝肌力,用测得肌力的80%作起始负荷。每次练习时先用此负荷的1/2 作等张抗阻伸膝并维持等长伸膝10 s,休息20 s;接着用此负荷的3/4 重复练习一次,等张伸膝后维持等长伸膝直至肌肉疲劳。如最后一次等长伸膝时间超过10 s,即将下一次练习负荷做适当增加。每次超过则每次增加。范氏对129 例,135 个各种下肢创伤病例的进行观察,平均每次练习可使等长伸膝力矩增加1.96 nm。在第一个疗程(10 次)平均增长2.60 nm。分别占健侧下肢伸膝力平均值的1.7%及2.5%,而未锻炼的健侧相应增加为每次0.07 nm。

4.等速练习(isokinetic exercise)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James Perrone 提出等速练习的概念,被以后的研究者认为是肌肉功能锻炼中的一项革命。现已被公认为最先进的肌肉训练方法而被广泛使用。

等速运动是指运动中,运动速度恒定(等速)而阻力可变,运动中的速度预先在等速仪上设定,不管受试者用多大的力量,肢体运动的速度都不会超过预先设定的速度,受试者的主观用力只能使肌肉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而不能产生加速度(运动开始和未了的瞬时加速度和减速度除外)的一种运动。

等速运动时,肌纤维长度可缩短或拉长,引起明显的关节运动,是一种动力性收缩,类似肌肉等张收缩。但运动中,等速仪器所提供的是一种顺应性阻力,阻力大小随肌肉收缩张力的大小而变化,类似肌肉等长收缩。因此,等速肌肉收缩兼有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的某些特点或优点,是一种特殊的肌肉收缩方式。

等速肌力测试:如果将等速运动中肌肉收缩过程通过等速仪记录下来,经计算机处理,得到力矩曲线及多项反映肌肉功能的参数,作为评定肌肉运动功能的指标,这种测试方法称为等速肌力测试。测试中,等速仪器所提供阻力与肌肉收缩的实际力矩输出相匹配,为一种顺应性阻力。这种顺应性阻力使肌肉在整个关节活动中每一瞬间,或处于不同角度时,都能承受相应的最大阻力,产生最大张力和力矩输出,有利于肌肉发挥最大收缩能力。但在等速肌力测试中,所测得的关节活动力量,如肩关节的内旋/外旋肌力,往往是一组肌群的肌力之和,而不是某一块肌肉的肌力,要了解运动中某块肌肉的活动情况,则需要利于肌电图做半定量分析。等速肌力测试还获得肌肉作功能力,爆发力及耐力等数据,并且一次测试可同时测得主动肌和拮抗肌两组肌力,可了解拮抗肌肌群间的平衡情况。与徒手肌力检查相比等速肌力测试的最大优点是能精确测定肌肉功能并能进行量化(肌力在3 级以上可用此法)。

等速肌力训练分向心、离心、短弧及多角度等长肌力训练等方法。其优点为高效;安全;一次可同时训练主动肌和拮抗肌;可提供不同的速度训练;可提供反馈信息,进行最大肌力收缩及次大收缩练习;可做全幅度及短弧度练习。

5.各种抗阻练习方式的综合利用方案

各种肌力练习的方式视肢体伤病性质,病程阶段,症状,关节活动度及肌力水平和设备条件区别选择。随着病程的推移及功能的进步,抗阻联系的方式可作连续的改变,举例如下:

多角度,次长度等长练习。

多角度,最大强度等长练习。

短弧度,次大强度等速练习。

短弧度,等张练习。

短弧度,最大强度等速练习。

全幅度,次大强度等速练习。

全幅度,最大强度等速练习。

(三)肌力练习时的注意事项

(1)正确掌握运动量与训练节奏:下一次练习在上一次练习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确定超量恢复阶段根据肌力恢复并有增强,患者自我感觉疲劳完全消除,肌肉有力,再练习积极性高来判断。在较劳累的肌力练习后这种现象多在48 h 后出现,故肌力练习多隔天进行,可视实际情况适当提前或延后。

(2)注意无痛锻炼。

(3)充分动员患者。

(4)注意心血管反应。

(四)关节活动度练习

牵伸纤维组织的方法大致有:①主动运动。②被动运动。③助力运动。④关节功能牵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