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力的定义
早在19 世纪末,心理学家如高尔顿(F.Gation)等就已开始积极地探讨什么是智力(intelligence)这个问题,然而直到今天,对智力的本质仍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下面列出的就是一百多年来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提出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1)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
1890 年,比内在尝试用新的途径来测量智力时曾经说过:“智力就是推理、判断、记忆和抽象能力。”推孟也说过:“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与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我国的许多学者也持这种观点。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一些学者把智力看成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斯腾曾说过:“普通智力就是有机体对于新环境充分适应的能力。”桑代克也说过:“智力是一种适当的反应能力。”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还有平特纳(R.Pintner)、威尔斯(F.L.Wells)、皮亚杰(J.Piaget)等。
(3)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通过日常的观察不难发现,有些人能够学习较难的材料,不仅学得迅速,而且成绩优异;而一些人即使学习较容易的材料也感到很吃力。于是,一些学者提出,智力就是学习的能力。汉蒙(V.A.Henmon)曾说过:“智力就是获得知识的能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有伯金汉(B.R Buckingham)、科尔文(S.S.Colvin)等。
(4)智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
学者们首先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对智力的看法,这些观点之间并不矛盾,因此,一些学者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的观点。例如,在20 世纪70 年代韦克斯勒曾明确指出,智力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并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整体能力。如今,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这种观点。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即把智力看成与个体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息息相关。1983 年,加德纳(H.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把智力定义为人类在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为一种或数种文化所珍视的那种能力。1985 年,斯腾伯格(R.J.Stemberg)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其中包括一个情境亚理论。
综观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家提出的各种有关智力本质的观点,我们认为,智力首先属于认知能力的范畴,超出这个范围就不应该称为智力,否则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乱。其次,在智力结构中包含了多种成分,这些成分是有主次之分的,思维能力是其核心成分。另外,智力最主要的功能是学习和适应。智力越高,个体越容易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适应能力就越强。反过来,在学习和适应过程中又促进了个体智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