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概述

(一)定义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症状持续时间至少达24 h 或者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卒中在人口死因中居第二位,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 万人,每年死于该病的患者约150 万人,存活的患者600~700 万人,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其发病率和病死率男性略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1~1.5)∶1。脑卒中属中医学“中风”范畴。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吸烟、酗酒、肥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长期口服避孕药、抗凝治疗、肺炎衣原体感染、情绪应激等。

(二)分类分期

1.分类

根据脑的病理改变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后者包括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蛛网膜下腔出血。

2.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是指发病后2 周内;恢复期是指发病后2 周~6个月;后遗症期是指发病后6 个月以上。

(三)临床特点

1.临床表现

根据脑卒中损伤部位、范围、程度和分型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构音障碍、吞咽障碍、共济失调、认知功能障碍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形成。具体临床表现如下:

(1)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表现为偏身运动障碍、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四肢运动障碍等。

(2)言语功能障碍

表现为失语、构音障碍等。

(3)认知功能障碍

包括记忆力、计算力、注意力、定向力、思维能力障碍、失认等。

(4)情感障碍

包括焦虑、抑郁等。

(5)其他功能障碍

包括吞咽障碍、尿便障碍等。

2.辅助检查

(1)头颅CT 扫描

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头颅CT 平扫是最常用的检查,用于鉴别早期脑梗死与脑出血,头颅CT 的检查对于急性脑卒中的诊断非常关键。

(2)MRI

脑梗死发病数小时后,即可显示T1 低信号,T2 高信号的病变区域。与CT 相比,MRI 可以更有效地发现脑干、小脑及小病灶梗死。

(3)血管造影

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 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成像(MRA)等,可以显示脑部大动脉的狭窄、闭塞和其他血管病变。

(4)彩色多普勒超声(TCD)

对于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血管情况或者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有帮助,对于制定康复实施的方案有参考意义。

(5)血液化验及心电图

血常规、血流变、凝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及血脂等。

(四)康复治疗适应证及禁忌证

1.适应证

对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

(1)神志清楚,没有严重精神、行为异常。

(2)生命体征平稳,没有严重并发症、合并症。

(3)发病1~2 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再进展者。

2.禁忌证

对需要实施康复治疗的患者,进行检查后有如下情况存在,不宜进行康复治疗。

(1)处于急性期或者亚急性期,病情不稳定,有进展可能的。

(2)有明确急性炎症存在,如体温超过38℃,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3)生命体征不平稳,脏器功能失代偿期,如安静状态下脉搏大于100 次/分;血压升高,收缩压高于180 mmHg 和/或舒张压高于120 mmHg;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安静时有心绞痛发作等。

(4)有明显精神症状不能合作者。

(5)有出血倾向者。

(6)运动器官损伤未做特殊处理者。

(7)静脉血栓形成后运动有可能使栓子脱落者。

(8)癌症有明显转移倾向者。

(9)剧烈疼痛训练后加重者,身体虚弱难以承受训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