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针灸方法
针灸是以自我调护为主,尽最采取无创伤和非侵入性的针灸方法,如灸法、罐法、指针、穴位贴敷、穴位刮痧、杵针、耳穴压丸等方法,以保证安全性和有效件,并便于长期施行的方法,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灸康复则以医生的康复治疗为主,还需配合家庭化针灸方法进行自我康复训练。所有针灸方法均可根据需要选用。
(一)毫针法
是最为常用的针刺方法。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病、扶正祛邪、调节脏腑功能、调节气血阴阳的作用。其法可补、可泻、可平补平泻,故适应范围广。由于毫针刺法需要专门医生操作,一般人群不能自用,故在家庭康复时十分常用。针灸康复主要用于慢性病证、残疾病症、精神病证、老年病证,以及愈后诸症的康复治疗,加中风偏瘫、截瘫、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面瘫、痿证、颈椎病、退行性骨关节病、骨折、痴呆、震颤麻痹、脑外伤后遗症、软组织损伤、遗尿、尿失禁等疾患。如中风偏瘫后的肢体功能的康复,通过针刺百会、肩髃、曲池、内关、环跳、足三里、三阴交、血构、肾俞等穴可使其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效果明显者还可完全恢复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二)灸法
艾灸腧穴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除湿散寒、消肿散结、补益气血、回阳救逆、防病和益寿延年的作用。灸法作用范围广泛,大多无创伤,病人可自己操作,故可用于疾病的康复。灸法多用于各种寒证、虚寒证、气血虚弱证、瘀血证,对某些热证也有较好的疗效。适于长期使用,对康复有疗效。
灸法康复又称为“保健灸”。不仅可用于强身保健,亦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是一种中医学独特的康复方法。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灸法的作用
(1)益寿延年。
(2)保健预防。
(3)温阳补虚,回阳救逆。
(4)温通经络,除湿散寒。
(5)行气活血,消肿散结。
(6)补益气血,升阳举陷。
(7)清热解毒
2.灸法分类
灸法有直接灸、间接灸、义务灸(艾卷灸)、实按灸、盒灸五种。
3.温针灸
温针灸是一种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方法,艾灸热度通过针身的传导进入穴位,以宣通气血,温通经络。二者结合可加强通经活络、祛风散寒、温补气血的作用。该法需要医生操作。
(三)拔罐法
拔罐法具有行气活血、通经活络、清热除湿、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是康复不可缺少的方法。多用于有病邪为患的亚健康状态和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如湿重倦怠、外感、颈项强痛、肩臂痛、腰背痛、痹证、眩晕、头痛、高血压、不寐、腹痛、扭伤、咳嗽、哮喘等疾病。拔罐法一般用于实证,单纯正气虚弱的病人不宜使用,正气极度虚弱的患者禁用。
(四)三棱针法
三棱针是通过刺血起到泻热、通经活络、醒脑开窍、活血化瘀和消肿止痛的作用,因为需刺破皮肤,使之少量出血,故刺激性较强。常用方法有点刺法、散刺法、挑刺法等。适用于各种实证、热证、闭证、血被证和实痛证。在中医康复医疗中,凡是具有较为明显的瘀血内阻,经脉不通的病症都可使用本法。常用于顽固性痹证、中风失语、肢体麻木、顽癣、脱发、银屑病等病证。
使用三棱针须无菌操作,且动作要快,部位要浅,出血不宜过多,勿刺伤大动脉;患者应与医生密切配合,防止晕针;气虚血弱及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使用本法。
(五)皮肤针
又称为“七星针”“梅花针”。是用特制的针具,沿经络或腧穴叩打皮肤,借以激发经气,调节经络脏腑功能而起到康复作用的方法。皮肤针根据叩刺的轻重不同,作用也有差异。轻叩至皮肤潮红,可起到补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虚证、久病和体质虚弱者:中等强度叩刺至皮肤明显潮红或少量红点,是一种平补平泻的方法,可起到调理经络气血的作用;重叩至皮肤微出血,是一种泻法,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实证、新病、体质强壮者。
皮肤针可用于多种疾病的康复,如近视、视神经萎缩、咳嗽、慢性肠胃炎、头痛、失眠、脱发、皮肤病、皮痹等。
使用皮肤针之前,必须认真检查针具;无菌操作;局部皮肤有溃疡或破损者,不宜使用。
(六)耳针
是在耳廓的特定部位用针刺、埋针、电针等方法刺激相应穴位的方法。耳廓犹如一个倒置的胎儿,各内脏、肢体及其他组织器官,在耳郭上一般都有相应的部位,而耳廓穴位的定位及其名称,则多与这一分布相适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刺激耳穴不仅具有调节全身各部功能的作用,还有延缓衰老和美容的作用。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如各种痛证、过敏性疾病、咳喘、肥胖、内分泌功能紊乱、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及戒烟、戒酒、戒毒等。
耳针疗法,消毒措施应严密,炎症或冻伤部位禁针,有感染迹象应及时处理: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禁用;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进针后待耳廓有充血发热感,应适当活动患部,以提高康复疗效。
(七)头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殊的穴区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或促使患者身心康复的方法,是一种中西医理论相结合形成的特殊针灸疗法。具有醒脑开窍、镇静熄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多用于康复治疗,如中风偏瘫、截瘫、眩晕、震颤、小儿脑瘫、痴呆、失眠、健忘、脱发、各种痛证、外伤后遗症等。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多种神经痛、遗尿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头部因长有头发,容易感染,放行头针应严格消毒。中风患者在急性期小宜使用:伴有高热、心力衰竭者,也不宜使用。此外,头针刺激量较大,尤应防止晕针;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起针时要用棉球按压。
(八)火针
火针是一种特制的金属粗针。使用时将针尖烧红后刺入一定的穴位或部位。火针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常用于痹证、瘰疬、痈疽、痔疮、慢性泄泻、疣、痣、雀斑、痤疮等病变的康复治疗。
(九)电针
是用电针仪输出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通过刺入穴位的毫针作用于人体的方法。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镇静、止痛等作用,多用于疾病的康复,如痹证、痛证、内脏器官功能失调、各种瘫痪、经筋病变等。
在使用电针仪前必须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电针器最大输出电压在40 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 毫安之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电流量的调节应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加;有心脏病者,应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脊髓部位电流输出量宜小;孕妇慎用。
(十)水针
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压痛点或反应点,通过针刺的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调整相应脏腑组织的功能,改善病理状态,以促使疾病康复的一种方法。
水针常用药物:中药如当归、红花、川芍、丹参、复方当归、复方丹参、黄芪、鱼腥草等注射液,两药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争光霉素、氯霉京等抗生素注射液;维生素类如维生素B1、B6、B12,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K3、C、E 等注射液。其他类如0.25%~2%盐酸普鲁卡因、25%硫酸镁、阿托品、地塞米松、醋酸可的松、胎盘组织液、利血平、安络血、50%葡萄糖等注射液。
用药的剂量决定于注射的部位和药物的性质及浓度。肌肉丰厚的部位用量较大,一般每穴一次注入2~5 mL;肌肉较少的部位用量较小,一般每穴一次注入0.1~0.5 mL。
水针疗法可用于多种病症,如各种软组织损伤、关节病、神经痛、头痛、失眠、癫痫、哮喘、高血压、胆石症、子宫脱垂、过敏性鼻炎等。
使用水针需注意:①掌握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有效期、配伍禁息、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等。可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须先做皮试;副作用大及刺激性强的药物应慎用。②在主要神经干旁注射时,要避开神经干进针或浅刺,以免引起不良后果。③药物一般不宜注入血管,不能注入关节腔与脊髓腔。孕妇的下腹、腰部及三阴交、合谷等处,不宜用水针。
(十一)指针
即以指代针。用拇指或食指尖对选用的穴位进行按压、揉动,使之产生酸、重、胀、麻类似针感的反应。是一种刺激比较柔和的非侵入性方法,但作用比针刺要弱,宜于老年及妇儿畏针者,以及日常的康复。由于指针具有自用的特点,故多用于自我康复预防,如常指针少海可预防或减少心痛的发生。
(十二)杵针
与指针非常类似,是以特制的针具刺激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阴阳的作用,可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康复,如美容、延缓衰老、哮喘、胃病、胸痹、心悸、失眠、中风偏瘫、眩晕、各种痛证、痿证、面瘫、月经不调、痛经、小儿急慢凉风、扭伤、耳鸣、近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