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式的形成与转变

一、医学模式的形成与转变

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医学的总体认识,是以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既表现了医学的总体结构特征,又是指导医学实践的基本观点。在医学发展的历程中,曾经出现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和生物医学模式,其中对现代医学起重要作用的是生物医学模式。

新医学模式的产生源于社会的不断发展。15 世纪至20 世纪初期,自然科学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医学领域内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技术的进步,促使人们开始运用生物-医学的观点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产生了以实验生理学和细胞病理学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在生物医学模式下现代医学在生命科学、临床治疗医学和预防医学三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对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实践,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显现出种种缺陷和局限性。例如,生物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一种孤立存在的、几乎可以脱离患者的社会背景的自然实体;每种疾病都有特异性的致病体是一种孤立存在的、几乎可以脱离患者的社会背景的自然实体;每种疾病都有特异性的致病因素和特异性治疗方法;精神和躯体的疾病可以分开考虑;在诊治过程中,医生通常是独立的观察者,而患者却是被动的接受者。然而,医学并非单纯的自然科学,单一的生物学的医学观点并不能圆满地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人们的健康和疾病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0 世纪初,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疾病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染病、营养不良等疾病退居次要,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977 年,美国精神病学教授恩格尔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取代了生物医学模式,并迅速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临床服务的指导思想。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认为,疾病不是单一因果关系链的结果,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物,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涉及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家庭、社会等)、精神(潜意识和意识)和躯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多方面;躯体和精神是有机联系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医疗服务是医患互动的一种过程,医生与患者都要主动参与。可见,新的医学模式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健康与疾病的问题,在治疗时充分考虑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并据此探索出更全面、有效的疾病防治方法,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