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超常儿童

十二、超常儿童

(一)评估流程

1.转介

根据报刊或电视台的推荐或报道,科协、教育部门或妇联等单位的介绍,家长主动联系,或经统考选拔(包括初、高中考试及高考)和各种竞赛的选拔(数学、物理、外语、绘画、音乐、创造活动以及棋赛等),将认为可能是超常儿童送,往专门的诊断机构,请求进一步的筛查、鉴定和诊断。

2.筛选

教师和专门的诊断人员进行。筛选是根据儿童的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职业情况与文化程度,儿童在校智力表现与学习成绩、特长,儿童与同年级学生相比所居的名次,个性品质和身体状况,推荐人的意见等,对儿童的状况做出初步的判断,合格者通知参加下一流程的评估。目前,在国内对超常儿童的评估一般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分别相当于临床评估和专门性评估。

3.初试

一般是进行学业考试,主要考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的内容一般不会超过国家统编教材的内容,但有一些技巧题。儿童考试成绩一般要达到或超过高两个年级的普通儿童的一般学习能力和平均学习成绩,才能通过初试。有的学校还考查参评儿童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一般都采用团体智力测验进行筛选。因为团体测验可多数人同时进行,省时、省力。测试题大都由各有关单位自己出,有的则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进行筛选。

经过筛选和初试的淘汰,能进入复试的儿童已经不多了。

4.复试

主要是进行心理测验、文化课的再度笔试和面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或认知能力测试。

一般选用经过标准化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智力测试量表,由专业人员按照指导书中的规定,严格进行计时评分。目前,我国在鉴别超常儿童中常用的量表有:中国比内测验第三次修订本,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中文版和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编制的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测验。超常儿童,经智力测验,其IQ 指标要求达到130 以上;经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测验评分,其成绩要比同年龄组儿童平均成绩高出两个标准差,或者达到高两个年龄段的平均成绩,或在95 百分位以上。

(2)个性品质测查。

向参评儿童原所在学校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儿童的个性品质及其表现;也可以直接向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如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办法),了解其个性特征。有的单位采用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编制的《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进行测查,了解儿童的非智力个性品质。

(3)学业复试。

对参加复试的儿童再度进行文化考查。复试的内容较初试要难也更有技巧性,主要是进一步考查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深度、广度和学习的方式。有的学校通过上新课后当场考试的方法,了解儿童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4)面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面试是教师和参评儿童直接交谈或置参评儿童于某种特定的情景中进行观察,从而对参评儿童的某些能力(特别是潜能)、气质、性格等方面予以一定程度的评价的一种考试方法。由于面试在考查中具有直观性、有效性等特点,在选拔超常儿童中有着重要和独特的作用。

为了能更准确地选拔出超常儿童,必须将笔试、面试等考试、考核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参评儿童比较全面、真实的评价。这也是在鉴别超常儿童过程中之所以强调面试的根本原因。

5.决策

由学校领导、家长、专业人员、心理学家、辅导超常儿童的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参加决策会议,确认评估的准确性、公正性,解释和分析评估的结果,评估儿童的特殊需要,做出教育安置决定,并制订出具体的教育方案。

(二)评估项目

超常儿童的类型多种多样,教育评估的范围又相当广泛,所以,采用的工具更是多样化了。目前国内主要通过斯坦福

比内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斯坦福成就测验、都市成就测验及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等来筛选、诊断和鉴别超常儿童。为了使评估尽可能规范、科学,超常儿童的评估项目一般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表8-13)。

表8-13 超常儿童评估项目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