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概念与心理健康

二、健康概念与心理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类的健康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20 世纪以前,人们片面地把“无病、无伤、无残”看作是健康的标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含义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1984 年,WHO 在其宪章中提出了著名的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这一概念体现了医学的生物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模式的转变,改变了卫生医疗的方向和内涵,使医疗思维由传统的“治病-救人”转变为“治病-救人-功能”,强调了功能。1990 年,WHO 在对健康定义的阐述中,又增加了道德健康,指的是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2000 年,WHO 又提出了“合理膳食,戒烟,心理健康,克服紧张压力,体育锻炼”的促进健康新准则。健康概念的发展变化,表明人们传统的健康思维发生了变化,认识到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生殖健康五方面都具备的情况下,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包含有多种特征的复合概念,指的是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一般可理解为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的成熟两个方面。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协调、和谐,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相对稳定,能与客观环境统一和适应。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内外心理学家有许多概述,概括起来基本上包括:良好的适应能力、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保持人格的统一、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开朗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