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复的院内、社区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精神康复的开展,重点应放在社区进行。但是,我国的精神病工作者、心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等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的精神病医院中。从患者情况看,仍有相当数量长期住在精神病医院,由于疾病及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使患者存在严重社会功能缺损及精神残疾,致使其无法走出医院、走向社会。因此精神康复须从院内实施、社区并重,实行院内、社区循环。
(一)住院期间的康复
不少的精神病医院里还住着大量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或其他难以回归社会的患者,其中多数住院在2年以上。护士常给予患者“过度保护”,使患者逐渐形成固有的不良行为模式:生活依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患者没有机会也不用去想如何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因此,首先要改变的是将这种传统的、毫无生气的、封闭式病区环境改变成活跃的、丰富多彩的开放式病区环境。具体内容及方法有以下几点。
1.改变环境的不良作用
要让医护人员都认识到环境可以成为影响患者行为的工具。如环境不要求患者清扫房间、整理床铺及按时起床,于是患者原有的这些良好行为就逐渐消退。因此,要用恰当的环境影响患者保存或建立社会所接受的行为。这样,才能使患者的社会功能不会衰减,以便早日回归社会。
2.改变观念
医护人员要鼓励患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是由护士把吃饭、穿衣全部包下来,如让患者打扫卫生、刷洗碗筷、自己洗衣和自己整理床上卧具等。
3.让患者生活自理
创造条件让患者自己穿衣,自己做饭吃。
4.教给患者自己管理自己
如组织起休养员委员会,经常讨论:住院期间应做些什么,应怎样帮助别人?应怎样认识自己的疾病?应怎样争取早日出院?应怎样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等等,安排患者在医院中的生活内容“满负荷”运转。
总之,在住院环境中,工作人员要指导、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为患者设置问题,使患者经常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使住院环境成为促进恢复社会功能的工具,而不是僵化、禁锢其生活方式,从而促使减缓精神衰退及使精神残疾得以恢复。
(二)院内康复方法
1.始动性缺乏的行为训练
长期住院的患者具有明显的始动性缺乏,这是精神康复的最大障碍。所谓“始动性缺乏”是指患者缺乏始动性,大家认为患者能完成的行为,患者从不主动去做这些行为,要经护理人员反复督促、命令才去做。
缺乏始动性,一般认为属于行为缺损的范畴。行为缺损单纯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而是需要在制订精神康复计划时,使用行为矫正疗法才有效,如将患者一天的活动内容安排好,让患者在康复医师督促、指导下完成各种活动,还可以把患者组织起来,使用代币奖酬疗法来不断强化患者的恰当行为,如打扫房间、参加学习、自我修饰仪表等,对出院后的社会生活有利。训练以前表现为不按时起床、洗漱不主动、衣着不整齐、自己不整理床上卧具、不主动进餐厅用餐等。经过训练取得良好效果。在训练前,上述行为经护士提醒、督促,并对具体表现进行评分,如主动完成要求去做,评0 分;督促提醒后完成评1 分;督促提醒3 次以上完成评2 分。在治疗过程中,向患者讲解治疗的目的及方法,患者能按治疗师的要求做到的行为定为恰当行为,否则为不恰当行为,并用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法来强化其恰当行为。
2.社会交往技能缺损的训练
这是妨碍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社会功能缺损。因此,在住院期间,应用行为矫正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所致的社会交往技能缺损进行治疗,也是住院精神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所谓社会交往技能,是针对躯体、智力及情绪技能而言。这些技能有利于在社会中生活、学习及工作。因此,社交技能训练的目的在于增加回归社会的机会。具体方法:训练之前先对患者的社交技能进行评定,其中包括院内设施应用中的人际交往技能的评定,如在院内小卖部购物、借阅图书、到理发室理发、病友之间的交往、通过医院设施获得社会信息等。功能评定后,再通过一定的调查方法来了解患者的强化物,以便使用恰当强化物进行强化,取得较好效果。
(三)社区康复和院内康复的连接
目前,在有的城市有三级精神卫生保健所,包括市级、区级和基层精神卫生保健组织。在一些区级保健组织中,对最近出院和居住在社区中的精神分裂症缓解的患者试行技能程式化训练。可见,将经过院内康复治疗的患者直接和社区康复措施连接起来是可行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病情出现波动,并需要住院时可以及时送入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