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康复治疗

三、康复治疗

(一)治疗原则

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构音训练、吞咽治疗、心理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但均只能改善症状。治疗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及延长生活自理的时间,提高生命质量。

(二)物理治疗

1.运动疗法

主要是针对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的训练。

(1)松弛训练

缓慢、有节奏的活动可使全身肌肉松弛。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有节奏地进行运动具有松弛肌强直的作用。仰卧位时可做头、下肢反向运动,腰部旋转运动,双肩部反向运动及头、颈、肩、腰部组合转动运动;侧卧位时做肩、胸部前伸、后退运动。注意事项:①宜缓慢,转动时要有节奏。②从被动转动到主动转动。③从小范围转动到全范围转动。④转动时使患者只有松弛的感觉。

(2)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训练

主要关节部位是颈、肩、肘、腕、指、髋、膝关节,重点是牵拉缩短的、绷紧的屈肌,防止挛缩的发生,维持正常的关节活动度。注意事项:①避免过度牵拉及出现疼痛。②注意骨质疏松的可能,防止造成骨折。③避免活动过度造成软组织损伤。

(3)姿势训练

躯干、四肢和颈部肌肉强直,常呈现头部前倾、躯干俯屈、肩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髋关节和膝关节弯曲的特殊姿势。可利用姿势镜让患者通过视觉自我矫正。通过PNF 法促进躯干伸展,纠正脊柱后凸及髋、膝关节屈曲姿势。训练期间,鼓励患者呼吸运动与此配合,以增加胸部扩张。

(4)平衡训练

在坐位、跪立位及站立位下做前、后、左、右重心转移训练。帕金森病患者的腹肌力弱,在坐下时常不能控制躯干而突然向后跌倒,故需行腹肌训练。

(5)协调训练

先做双上肢或双下肢的交互运动,然后再做上肢、下肢之间的交互运动及上肢、下肢反向运动。

(6)步态训练

按音乐的节奏、击掌节拍或治疗师口令“1、2、1”加快启动速度和步行速度。可通过在地板上加设标记来进行行走时步幅及宽度控制。在前面设置5~7.5 cm 高的障碍物,让患者行走时跨步,避免小碎步。训练行走中上肢、下肢协同运动,按指令停止、改变运动方向、转弯等。

(7)其他训练

包括面肌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

2.物理因子治疗

采用水疗、热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等治疗以降低肌肉张力。

(三)作业治疗

1.手功能训练

采用双手旋前旋后训练、抓放训练、精细运动训练以改善双手的灵活性。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早期训练

疾病的早期,尽可能通过调整维持患者粗大和精细协调活动、肌力、身体姿势和心理状态实现日常活动自理,保持患者自己的习惯、兴趣和爱好,与家人、社会正常交往。

(2)中晚期训练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活动能力逐渐受限,应最大程度地维持其原有的功能和活动能力,加强日常活动的监督和安全性防护,提供简单、容易操作、省力的方法完成各种活动。

(四)构音训练

主要方法有呼吸训练、放松训练、构音训练、克服鼻音化的训练及韵律训练等。

(五)吞咽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口部运动治疗、进食体位调整等。

(六)心理治疗

采取认知疗法,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尽量做到生活自理。同时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帮助患者康复。

(七)认知治疗

根据认知功能评定的情况,可采用针对性提高记忆力的训练及智力障碍康复训练方法。

(八)康复工程和环境改造

为预防畸形,可让患者穿戴必要的矫形支具。为防止患者跌倒,给患者配备合适的助行、稳定用具,注意调整助行器的高度。鼓励患者坐位时尽量保持腰部挺直,不要长时间团坐在软沙发内,避免躯干俯屈加重。写字、打字桌面高度要正好适合患者在直腰和保持头颈部稍屈曲(10°)体位时工作。尽量去掉房间内的地毯和垫子,防止患者被绊倒。卫生间尽量无障碍,墙壁上安装把手等。

(九)中医康复治疗

1.中药

气血两虚证用人参养荣汤治疗;风阳内动证用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治疗;阳气虚衰证用地黄饮子治疗;痰热风动证用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治疗;阴虚风动证用大定风珠治疗。

2.针刺

(1)体针

主穴:百会、风府、风池、曲池、阳陵泉、外关、太冲、三阴交。以震颤为主可加大椎、少海、后溪;颈项强直加夹脊;吞咽困难加廉泉;构音障碍加哑门;流涎加颊车、地仓。

(2)头针

取穴:主选患肢对侧的运动区及舞蹈震颤控制区。

3.推拿

主要应用于肢体和躯干的强直、震颤症状,面部推拿有助于改善表情肌功能。

4.传统功法训练

八段锦、太极拳等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脉筋骨,有益于预防、延缓帕金森病的发生,改善发病后患者的生活质量。